本文目录
曾国藩到底笨不笨曾国藩的名言相士被巡抚请来算命, 看见一旁教书先生,说了些什么祖父曾玉屏是影响曾国藩一生的人物。
为祖父所撰墓志中,曾国藩曾深情追忆,“国藩窃观王考府君威仪言论,实有雄传非常之概,而终老山林,曾无奇遇重事一发其意。其型于家、式于乡邑者,又率依乎中道,无峻绝可惊之行。”
爷爷虽是乡村一普通农民,未有大功奇勋,但其为人处事,皆依中道而行,是吾辈表率和楷模。
曾玉屏,号星冈,其少年时代,勤奋好学,但青年时因家境较为宽裕,沾染上坏习气,而有一段不堪回首的岁月:倦于读书,放荡游戏,常与纨绔子弟厮混来往,骑马游走在市集街头,不事耕种,懒惰成性,每天睡到日上三竿。时间真是经不起虚度,转眼曾玉屏已过而立之年。
村中长辈多对其无好感,讥笑他轻浮浅薄,怕是会把曾家祖业败掉,人人看他不起。曾玉屏这才深受震动,幡然悔悟,决心痛改前非,他卖掉自己的马,操持起家业,投身田间农事,整日里起早贪黑,不惧辛苦。
湘乡地处丘陵,可种之田多在山丘。三十五岁的曾玉屏沉下心来,就此专心农事,要在这贫瘠山地上造出一片梯田。曾家住在高嵋山下,此处田垅高峻,宛如梯子一般,星罗棋布的小型地块像瓦片大小。曾玉屏凿石垦荒,开辟了十几条小路,将瓦片大的田地连缀起来,耕种方便多了。曾玉屏早晚浇田,以听虫鸣鸟叫辨知节气,以观察禾苗上的露水为赏心乐事。他种了半畦蔬菜,早晨自己除草,傍晚由雇工施肥,他喂了猪,养了鱼,忙忙碌碌,再无虚度时光,整个人变得踏实无比。
后来回忆起自己的改变,曾玉屏深有感慨地对家人说,“凡菜茹手植手撷者,其味弥甘,凡物亲历艰苦而得者,食之弥安也。[1]”亲手种亲手摘的菜,味道更为甜美;经历艰难辛苦所得之食,吃起来更加心安理得。
把自己改造成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后,曾玉屏谋划的另一件事是光大门楣,想要让世代务农的曾家有所突破。
曾氏一门自元、明两朝就居于衡阳庙山以来,一直未立宗祠,曾玉屏便与族中长辈商议,在庙山为曾氏立了祠堂,每年十月祭祀。清初时,曾氏迁居湘乡,出了一位叫曾元吉的,这位曾元吉是曾玉屏的曾祖,在其经营之下,曾家由此兴旺,曾玉屏又与族中长辈商议,在湘乡另立一处祠堂,每年三月祭祀。曾玉屏认为,世人礼敬神祇以祈福,是舍近求远,不如亲近自己祖先,因而对祭祀祖先之事看得比任何事情都更重要。曾玉屏对后世子孙要求,即便贫穷,但礼仪不能不讲,即便愚笨,祭祖之事也不能从简。
曾玉屏对先祖敬重,对子孙要求严格,因其年少时曾有失学经历,自己深以为耻,弥补的办法就是尽可能让子孙多读书,多跟名师求学,多与文士结交。为给子孙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他秉持几条待客之道:但凡通才宿儒来家里串门,务必热烈欢迎;对于老成持重之人,须持敬重,不能怠慢;对一般普通人,按一般规格接待;至于巫医、和尚、道士、风水先生、算命先生,避而远之可矣。曾玉屏认为,从一家门口进进出出的宾客便能看出这家的兴衰。
曾老爷子经常教育后辈,与人交往要讲礼仪,有分寸,明白什么是该做之事,什么是不该做之事。对于贫穷的远亲,要周到隆重地招待;乡邻亲戚朋友有喜事要去道贺,有丧事要去凭吊;钱财不够时可送器物,并助以力气,多多帮忙;邻里发生纠纷,要居间调解,以促和睦,对于不讲理者,要严辞诘问,加以谴责,态度要坚决,道理要击中要害,摒退凶狠野蛮之人,打击其嚣张气焰
。总之,尽一切可能令彼此友好;做人要做君子,做百姓可排除一方困难,做官员则平息喧嚣纷争;如遇渡口之桥损坏,道路泥泞废毁,遇孤寡衰疾求告无门者,要力所能及地提供帮助,不必等到自己富有之后去做。
曾玉屏如此说,亦如此做,身体力行,率先垂范,以上诸条,可视为曾氏家规。曾玉屏以实际行动践行自己所定规矩,获得乡人敬重,但凡有大事小情,人们喜欢找他主持、调解,在当地有极高威望。在其操持之下,曾家也拥有了百余亩家产,成为当地殷实的小康富户。
曾玉屏声若洪钟,治家严苛,见时已让人畏惧三分。全家上下,在他面前莫不小心翼翼,其妻王夫人也不例外。曾国藩祖母王氏,大曾玉屏七岁,平日里尽力做好家务,从酿造、浆洗、缝纫以至请客、送礼、应酬、祭祀诸事,无不细致。她尽心侍奉丈夫,极为周到,但若遇上曾玉屏愤怒之时,便被吓到不敢出声,吃不下饭,心甘情愿地承受屈辱,以挽回丈夫眷顾。王氏年过七十,依然亲力亲为,处理家中事务,一根线一粒米舍不得丢,对于各种亲戚及家中男佣女佣总想着赠送财物。
夫人如此,儿辈更不敢造次,曾玉屏有三子,长子即曾国藩之父曾麟书,次子曾鼎尊(二十四岁去世),三子曾骥云,三子都领教过老爷子的厉害。
即便在众人面前,曾玉屏也绝不会顾及他们面子,常常厉声呵斥,严加责骂,吓得全家人大气不敢出。曾国藩形容挨骂之后的曾麟书,“起敬起孝,屏气负墙,踧踖徐进,愉色如初”。
父亲严厉,在某些情况下,当然有助于孩子牢记问题、改正缺点,但现代心理学认为,父亲过严,也容易造成孩子性格懦弱、自信不足等问题,曾麟书老实懦弱之个性,大概与曾玉屏的过于强势不无关系。
曾国藩将祖父曾玉屏治家之道,总结为“八字三不信”,八字为书、蔬、鱼、猪、早、扫、考、宝,即为读书、种菜、养鱼、喂猪、早起、扫屋、祖先祭祀、亲邻睦友;三不信指不信医药,不信僧巫,不信地仙,特别要指出的是,这里的不信医药,非指不吃药,不信药效,而是说“保养之法亦惟在慎饮食节嗜欲,断不在多服药也”。
祖父的治家之道,令曾国藩受用一生,他个人亦将曾氏家训发扬光大,在给弟辈及子侄的信中,时时提及以促其执行。
如在给四弟曾国潢的信中,提及八字家训,“若不能尽行,但能行一早字,则中子弟有所取舍,是厚望也”,又说,“欲去惰字,总以不晏起为第一义”,给儿子曾纪泽信中,特别注子女对“早”字的执行情况:“尔在家常起早否?诸弟妹早起否?”
曾国藩自己一生早起,实有赖于此一家训的督促,在他而言,能否坚持早起,最体现一个人是否有恒是否勤奋——这是成事的根本。
祖父的言传身教,对曾国藩影响至深,“余常细观星冈公仪表绝人,全在一重字。余行路容止亦颇重厚,盖取法于星冈公”,曾玉屏制定的严格家规,在孙子这里终于起了作用,他发扬光大曾氏一族的雄心,终于在多年之后得到巨大回报。
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是曾玉屏长子,深得父亲器重,将光大曾氏门楣的责任寄托于他。无奈曾麟书资质平庸,虽然刻苦,但终未能有所斩获,连续参加十余次童子试,皆一无所得,漫长的科举之路第一步迈得如此艰难,免不了令他心灰意冷。曾玉屏也感觉长子不能指望——于是,父子俩光大曾氏的希望自然落到了曾国藩身上。曾国藩五岁时,在曾玉屏要求下,曾麟书为儿子开蒙,小宽一“受学于庭,诵读颖悟”[2]——上来就说曾国藩笨的人,恐怕是以讹传讹,至少五岁时的曾国藩看上去是个读书的料子。
嘉庆二十二年(1817),曾麟书在家乡开办了一家私塾,塾堂名为“利见斋”,收了十来名弟子随他从学。次年,八岁的曾国藩正式就学于父亲。入塾前,父亲与祖父商量,为小宽一取名子城,字伯涵,《左传》云,“天下有道,则公侯为干城”,期待此子将来能为国家栋梁之才,“字”则为“名”的呼应,要成国家栋梁,学养须深,胸怀须广,谓之曰“涵”。
曾麟书教育学生,讲的是笨功夫和最纯朴的道理。
他本人自知水平有限,没有什么高妙的读书方法传授,唯有下笨功夫,苦功夫,方能将自己所知所学传之于儿子及学生。曾国藩对父亲的教育方法印象深刻,“自八岁侍府君于家塾,晨夕讲授,指画耳提,不达则再诏之,已而三复之。或携诸途,呼诸枕,重叩其所宿惑者,必通彻乃已。其视他学僮亦然,其后教诸少子亦然。”曾麟书不厌其烦地讲解书本内容,反复不停地讲,来来回回地讲,直到儿子掌握了书中内容。他随地随地解答儿子的疑惑,不管是在行走的途中,还是在睡觉的床上,务必让儿子达到完全理解,不再疑惑。这办法看上去是笨,但对于好玩好动的孩子来讲,却可以促使其安静下来,老老实实地打好基础。
曾麟书的这种笨功夫对儿子的影响巨大,纵观曾国藩一生,基本上都是在贯彻这种“笨功夫”,不投机取巧,不偷奸耍滑,表现在学习上,是一字一句啃,循序渐进,表现在战争中,是“结硬寨,打呆仗”,一板一眼,层层累积,直到完成既定目标。曾麟书曾经告诉儿子:“吾固钝拙,训告若辈钝者,不以为烦苦也”,我本身就是迟钝笨拙之人,因此教育你们这些与我同样的孩子,并不觉得有什么麻烦辛苦。聪明孩子学一遍就会,笨孩子就要学三遍,天资之间的差距可以通过努力来弥补——就是这么简单的道理。
曾国藩到底是不是笨孩子?我们看到的几乎所有史料和传记,都有意将他塑造成一个笨蛋,这应该并不符合事实。五岁时“受学于庭,诵读颖悟”,八岁读完《五经》,并开始学习八股文,十岁时所写作文《兄弟怡怡》深得老父亲嘉许,“文中有至性语,必能以孝友承其家矣!”[3]。十四岁时,与父亲交好的衡阳人欧阳凝祉常来其家塾,欧阳以《共登青云梯》为题命作试律,欧阳大赞,并将女儿许配。[4]由以上几条可见,曾国藩即便不是天纵奇才,但也决不是一个笨蛋。
传记作家们喜欢引用一个故事说明曾国藩的笨。说曾国藩小时侯,某天黄昏,在家中书桌前背诵范仲淹名篇《岳阳楼记》,恰于此时,一小偷溜进其家,爬到房粱上,欲等这家人睡后方便行窃,结果曾国藩死活未能背诵全文,小偷等困了,在房梁上睡了两觉之后,曾国藩还在那儿背诵,小偷光他听背都听会了。实在忍无可忍,跳下来指着曾国藩鼻子大骂:“你这孩子真笨!听我给你背!”
这故事仅是个传说,是后人附会的结果,曾国藩自己和家人均未提及,根本不能成为证明其笨的证据。人们津津乐道于曾国藩的“笨”,源自一种心理暗示,一种心理学上的传播效应:曾氏资质如此普通,尚能成就一番事业,我并不比他差,当然也可以。我们中国人喜欢拿曾氏励志,道理大约正在此处。
[1]曾国藩《大界墓表》
[2]《曾国藩年谱长编》董从林编著,上海交大出版社,2017年8月第1版,第6页
[3]《曾国藩年谱长编》,董从林编著,上海交大出版社,2017年8月第1版,第11页
[4]同上
1.这些年来与官场内部以及与绿营的争斗,其实都是一种有隅之方,有声之音,有形之象,似巧实拙,真正的大方、大象、大巧不是这样的,它要做到全无形迹之嫌,全无斧凿之工。”——这是在唐明浩先生的书里找到的
2.不为圣贤,便为禽兽——曾国藩
3.家有万金,不如进德修业可靠
4.人之质由于天生就有本性难改唯有读书可以改变→→→曾国藩
5.好汉打脱牙和血吞
6.凡办大事,半由人力,半由天
7.内外六夷,敢称兵杖者斩之!
8.家业之兴在于“勤”“敬”二字。
9.能“勤”能“敬”,虽在乱世,亦
10.有兴旺气象,能“勤”能“敬”,
11.虽愚人亦有贤智风味。——曾国藩
12.这是曾国藩对他弟弟增国荃说的
13.山不能为大匠别生奇术,天亦不能为贤主更生异人!!!
14.苟能读书者,则无地不可。
15.框扶社稷,功高盖世!
16.一日无进境,则日日渐退矣!
17.惟天下之至诚能胜天下之至伪;惟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
18.士人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曾国藩
19.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曾国藩
20.凡事皆有极困难之时,打得通的,便是好汉。--曾国藩
21.坚其志,苦其心,勤其力,事无大小,必有所成。--曾国藩
22.谦则不招人忌,恭则不招人侮。--曾国藩
23.人才何常?褒之则如甘雨之兴苗,贬之则如严霜之凋物。--曾国藩
24.作一事,便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事,首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曾国藩
25.凡事皆贵专心,有所专宗,而博观他途,以扩其识,亦无不可。无所专宗,而见异思迁,此眩彼夺,则大不可。--曾国藩
26.诚则金石所穿。--曾国藩
27.去山中贼易,去心中贼难。--曾国藩
28.用功不求太猛,但求有恒。--曾国藩
29.人之精神,贵藏而用之,苟炫于外,鲜有不败者”
30.诚无悔,恕无怨,和无仇,忍无辱。
31.巧辩者与道多悖,拙讷者涉者必疏,宁疏于世,勿悖于道。
32.绮语背道,杂学乱性。
33.知足则乐,务贪必忧。
34.广积聚者,遗子孙以祸害;多声色者,残性命以斤斧。
35.立身之道,内刚外柔;肥家之道,上逊下顺。不和不可以接物,不严不可以驭下。
36.口腹不节,致疾之因;念虑不正,杀身之本。
37.古之人修身以避名,今之人饰己以要誉。所以古人临大节而不夺,今人见小利而易守。
38.君子出则忠,入则孝,用则知,舍则愚。
39.智大心劳者狂,力小任重者踣。
40.善人种德,降祥于天。恶人种祸,贻殃于后。
41.沽虚誉于小人,不若听之于天。遗货财于子孙,不若周人之急。
42.利可共而不可独,谋可寡而不可众。独利则败,众谋则泄。
43.一念忽略,便有错言错事。
44.越自尊大,越见器小。
45.好胜人者,必无胜人处,能胜人,自不居胜。
46.君子但尽人事,不计天命,而天命即在人事之中。
47.才智英敏者,宜加浑厚学问。
48.恶莫大于毁人之善,德莫大于白人之冤。
49.事以急败,思因缓得。
50.能甘淡泊,便有几分真学问。
51.只是一个见小,便使百事不成,亦致百行尽堕。
52.信算命,信风水,皆妄念所致。读书明理人以义命自安,便不信也。
53.尖酸语称快一时,当之者终身怨恨。
54.聪明外露者德薄,词华太盛者福浅。
55.好饰者,作非之渐。偏听者,启争之端。
56.傲人不如者必浅人,疑人不肖者必小人。
57.姑息必成大忍(过),面誉必至背非。
58.甘让君子其志卑,不让小人其量浅。
59.人该省事,不该怕事。人该脱俗,不可矫俗。不该顺时,不可趋时。
60.因循二事,误尽一生。鼓舞精神,方破此弊。
61.与多疑人共事,事必不成。与好利人共事,己必受累。
62.受不得穷,立不得品,受不得屈,做不得事。
63.好谈己长只是浅。
64.居心平,然后可历世路之险。
65.才觉私意起,便克去,此是大勇。
66.家庭三致详:“孝致祥,勤致详,恕致详”。
67.“勤于邦,俭于家,言忠信,行笃敬”
68.“家勤则兴,人勤则健”。
69.“侍亲以得欢为本”。
70.人德八本:“习勤、崇俭、谦谨、敬恕、毋贪、去私、专一、有恒”
71.“以才自足,以能自矜,则为小人所忌,亦为君子所薄。”
72.“好汉打脱牙,和血吞”
73.“君子之所人不及,在君慧眼善识人”。
74.“仕宦之家,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
75.青年读书应当“有志、有识、有恒”。
76.“霹雳手段,方先菩萨心肠”。
77.“先静之,再思之,五六分把握即做之。”
78.“大柔非柔,至刚无刚”。
79.勿扬人过,反躬默省焉,有或类是,丞思悔而速改也。
80.士有三不斗:毋与君子斗名,毋与小人斗利,毋与天地斗巧。
81.独立之行,不徇流俗,然怨不可不恤也。高义之事,弗避小嫌,然累不可不虑也。
82.吾常见夸己者,以要誉而受嗤也;吾常见媚人者,以求悦而招鄙也。夫士处世,无为可议,勿期人誉,无为可怨,勿期人悦。
83.甘苦自得。
84.文人富贵,起居便带市井。富贵能诗,吐属便带寒酸。
85.忧时勿纵酒,怒时勿作札。
86.能食淡饭者方许尝异味,能溷市嚣者方许游名山,能受折磨者方许处功名。
87.薄福之人过享其福,必有忽然之祸。贯贫之人不安其贫,必有意外之忧。
88.失意事来,治之以忍,方不为失意所苦。快心事来,处之以淡,方不为快心所惑。
89.素食则气不浊;独宿则神不浊;默坐则心不浊;读书则口不浊。
90.甜酸苦竦宜尝遍,是非好恶总由人。出死入生宁不易,各宜努力去修身。
91.和可消人怨,忍足退灾星。
92.善观人者观己,善观己者观心。
93.轩冕而敬,伪也。匿就而爱,私也。
94.多躁者必无沉毅之识,多畏者必无踔越之见,多欲者必无慷慨之节,多言者必无质实之心,多勇者必无文学之雅。
95.爵禄可以荣其身,而不可以荣其心。文章可以文其身,而不可以文其行。
96.功名官爵,货财声色,皆谓之欲,俱可以杀身。
97.清高太过则伤仁,和顺太过则伤义,是以贵中道也。
98.各安共分而天下平矣。
99.法者,天讨也,以公守之,以仁行之。
100.知天地万物于一体,则能爱矣。
101.人伦明,则礼乐兴。
102.二十年来治一怒字,尚未清磨得尽,以是知克己最难。
103.到老始知气质驳,寻思只是读书粗。
104.事事顺吾意而言者,此小人也,急宜远之。
105.人之所学,不可为人所容,为人所容则下矣。
106.人要为善,先要明善始得。
107.气忌盛,心忌满,才忌露。
108.凡读无益之书,皆是玩物丧志。
109.常沉静,则含蓄义理而应事有力。
110.以举世皆可信者,终君子也。以举世皆可疑者,终小人也。
111.富贵家宜劝他宽,聪明人宜劝他厚。
112.世间极占地位的,是读书一著。然读书占地位,在人品上,不在势位上。
113.今人计较摆布人,费心心思,却何曾害得人?只是自坏了心术,自损了元气。
114.决不可存苟且心,决不可做偷薄事,决不可学轻狂态,决不可做惫赖人。
115.当至忙促时,要越加检点。当至急迫时,要越加饬守。当至快竟时,要越加谨慎。
116.盘根错节,可以验我之才;波流风靡,可以验我之操;艰难险阻,可以验我之思;震撼折衡,可以验我之力;含垢忍辱,可以验我之操。
117.要与世间撑持事业,须先立定脚跟始得。
118.从人可羞,刚愎自用可恶。不执不阿,是为中道。寻常不见得,能立于波流风靡之中,最为雅操。
119.听言当以理观。一闻在辄以为据,往往多失。
120.有恻隐之心者,必有羞恶。
121.人于平旦不寐时,能不作一毫妄想,可谓智矣。
122.举世惟一真字难得。
123.凡将举事,必先平意清神,清神意平,物乃可正。
124.人之精神不可无所寄。
125.为善者常受福,为利者常受祸,心安为福,心劳为祸。
126.凡人无不可为圣贤,绝不系乎读书之多寡
127.尽人事以听天,吾唯日日谨慎而已
128.胸怀广大,须从平淡二字用功
129.宁可数日不开仗,不可开仗而毫无安排算计
130.打仗不慌不忙,先求稳当,次求变化;办事无声无臭,既要精当,又要简捷
131.功不独居,过不推诿
132.只要人肯立志,都可做得到
133.凡世家子弟衣食起居无一不与寒士相同,则庶可以成大器,若沾染富贵气习,则难望有成
134.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变化气质
135.举止端庄,言不妄发
136.务须咬牙厉志,蓄其气而长其志,切不可恭然自馁也
137.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
138.以能立能达为体,以不怨不尤为用
139.凡家道所以持久者,不恃一时之官爵,而恃长远之家规,不恃一二人之骤发,而恃大众之维持
140.王政不能有恩而无威
141.养生以少恼怒为本,事亲以得欢心为本
142.悠悠疑忌之来,只堪付之一笑
143.内断于心,自为主持
144.独享大名为折福之道
145.艰苦则筋骨渐强,娇养则精力愈弱
146.富贵功名皆人世浮荣,惟胸怀次浩大是真正受用
147.有福不可享尽,有势不可使尽
148.观人之法,以有操守而无官气,多条理而少大言为主
149.死生早已置之度外
150.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
151.书蔬鱼猪,一家之生机;少睡多做,一人之生气
152.一切皆暗暗安排,胸有成足
153.戒傲戒惰,保家之道也
154.凡办大事,半由人力,半由天事
155.人人料必胜者,中即伏败机,人人料必挫者,中即伏生机
156.既爱其才,宜略其小节
157.办大事者,以多选替手为第一义,满意之选不可得,姑节取其次,以待徐徐教育可也
158.乡间无朋友,实是第一恨事
159.驭将之道,最贵推诚,不贵权术
160.人见其近,吾见其远,曰高明;人见其粗,吾见其细,曰精明
161.凡事留余地,雅量能容人。
162.受非分之情,恐办非分之事。
163.清高太过则伤仁,和顺太过则伤义,是以贵中道也。
164.居心平,然后可历世路之险。盘根错节,可以验我之才;波流风靡,可以验我之操;艰难险阻,可以验我之思;震撼折衡,可以验我之力;含垢忍辱,可以验我之操。
165.勤于邦,俭于家,言忠信,行笃敬。
166.以才自足,以能自矜,则为小人所忌,亦为君子所薄。
167.先静之,再思之,五六分把握即做之。
168.从人可羞,刚愎自用可恶。不执不阿,是为中道。寻常不见得,能立于波流风靡之中,最为雅操。
169.凡行公事,须深谋远虑。
170.古之成大事者,规模远大与综理密微,二者缺一不可
171.常存冰渊惴惴之心。
172.勿过多怜悯
173.以体察人才为第一
174.另起炉灶,重开世界
175.心至苦,事至盛也
176.米已成饭,木已成舟,只好听之而已
177.盛世创业之英雄,以襟怀豁达为第一义
178.禁大言以务实
179.一身精神,具乎两目
180.神正其人正,神邪其人*。
181.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
182.无好小利
183.今日所说之话,明日勿因小利害而变
184.责己厚而责人薄耳
185.困心横虑,正是磨练英雄之时
186.常常提其朝气为要
187.天下事未有不由艰苦中来,而可大可久者也
188.不可轻率评讥古人
189.放开手,使开胆,不复瞻前顾后
190.须有宁拙毋巧之意,而后可以持久
191.百种弊病,皆从懒生
192.凡办大事,以识为主,以才为辅;凡成大事,人谋居半,天意居半
193.守笃实,戒机巧,守强毅,戒刚愎。
194.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
195.须先立坚卓之志
196.家和则福自生
197.讨人嫌,离不得个骄字
198.凶德致败者约有二端:曰长傲,曰多言
199.誉望一损,远近滋疑
200.精神愈用而愈出,不可因身体素弱过于保惜
201.智慧愈苦而愈明
202.治军之道,总以能战为第一义,能爱民为第二义,能和协上下为第三义
203.凡有用之物,不宜抛散也
204.一身能勤能敬,虽愚人亦有贤智风味
205.凡人做一事,便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不可见异思迁
206.总宜奖其所长,而兼规其短
207.凡有盛必有衰,不可不预为之计
208.富贵气太重,亦非佳象耳
209.知足天地宽
210.人宜减者决减之,钱宜省者决省之
211.吾观乡里贫家儿女,愈看得贱愈易长大,富户儿女,愈看得娇愈难成器
212.君子之道,以知命为第一要务
213.无实而享大名者必有奇祸
214.遇棘手之际,须从耐烦二字痛下功夫
215.不随众从之喜惧为喜惧
216.有才干,定要表现之
217.受挫受辱之时,务须咬牙励志,蓄其气而长其智
218.国家之强,以得人为强
219.人以气为主
220.吾辈读书,只有两件事,一者进德之事,一者修业之事
221.人苟能自立志,则圣贤豪杰何事不可为?何必借助于人?
222.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功名看气概,富贵看精神
223.为人不可过于聪明
224.端庄厚重是贵相,谦卑含容是贵相;事有归著是富相,心存济物是富相
225.特患业之不精耳
226.何必择地?何必择时?但自问立志之真不真耳!
227.若日日誉人,人必不重我言矣
228.遇忧患横逆之来,当稍忍以待其定
229.寡言养气,寡视养神,寡欲养精
230.未有根本不正,而枝叶发生,能自畅茂者也
231.脚踏实地,不敢一毫欺人
232.凡事须逐日检点,一日姑待后来补救,则难矣
233.养得胸中一种恬静
234.夫知之而不用,与不知同;用之而不尽,与不用同
235.古之成大事者,多自克勤小物而来
236.有其功,必有其效
237.广其识则天下大
238.古者英雄立事,必有基业
239.小仁者,大仁之贼
240.治世以大德,不以小惠
241.人各有性,冷者自冷,豪者自豪也
242.见异思迁,欲求长进难矣
243.眉宇间大有清气,志趣亦不庸鄙,将来或终有成就
244.处事宜决断
245.择众论之善者而从之
246.银钱则量力资助,办事则竭力经营
247.隘路打胜仗,全在头敌
248.既有定识,又有定力
249.人不可无缺陷
250.礼义廉耻,可以律己,不可以绳人……为子孙做富贵计者,十败其九。为人做善方便者,其后受惠……为善最乐,是不求人知。为恶最苦,是惟恐人知。
251.勿扬人过,反躬默省焉,有或类是,丞思悔而速改也。
252.士有三不斗:毋与君子斗名,毋与小人斗利,毋与天地斗巧。
253.忧时勿纵酒,怒时勿作札。
254.薄福之人过享其福,必有忽然之祸。贯贫之人不安其贫,必有意外之忧。
255.失意事来,治之以忍,方不为失意所苦。快心事来,处之以淡,方不为快心所惑。
256.和可消人怨,忍足退灾星。
257.多躁者必无沉毅之识,多畏者必无踔越之见,多欲者必无慷慨之节,多言者必无质实之心,多勇者必无文学之雅。
258.知足则乐,务贪必忧。
259.立身之道,内刚外柔;肥家之道,上逊下顺。不和不可以接物,不严不可以驭下。
260.口腹不节,致疾之因;念虑不正,杀身之本。
261.利可共而不可独,谋可寡而不可众。独利则败,众谋则泄。
262.好胜人者,必无胜人处,能胜人,自不居胜。
263.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264.前世所袭误者,可以自我更之;前世所未及者,可以自我创之
265.兄弟和,虽穷氓小户必兴,兄弟不和,虽世家宦族必败
266.不贪财,不失信,不自是,有此三省,自然人皆敬重
这应该是清朝的古代笔记、小说中的记载。因为按历史套路来说,能有这种“造化”的人,都是历史大人物或争议性非常大的人。如,《隋史》记载的韩擒虎,死后被接走,妥妥成了阎罗爷。
而帝王则大多是出生前的神奇。至于女性,其实才是最跟相士有缘的,如萧美娘被袁天罡称为:面带桃花,母仪天下啥的。刘邦的薄夫人也是被相士称:必生龙子。
而巡抚是清朝的官职,连清朝的皇上都基本上不再享受神奇了,故而官员的“鬼怪乱力”这等事,更不会出现在史料中,故而断定应是出自笔记、小说等的内容。
清朝的教书先生或师爷中,最著名的是左宗棠。当年在骆秉章府内当师爷时,跟一位总兵发生冲突,他揍了人家。被一个奏折捅到皇上那要被砍头,因为总兵是八旗贵族。因此引发了郭崇涛、曾国藩等人的联名保举,最终逆转,给左宗棠升官了!
那么这位师爷是谁?便是汪由敦!据《檐曝杂记》记载,当年他很落魄,便进入到了浙江巡抚徐元梦家,当了教书先生。日子过得不咸不淡,好在吃喝不愁。
话说这一天,府内来了一位算命先生,是被徐元梦请来,给自己的宝贝孙子算命来到的,据说最擅长摸骨,被称为史瞎子。在算命界属于大腕级别的。
史瞎子算毕后,言称:你这个孙子不得了,日后必飞黄腾达。跟着竟然又给当老师的汪由敦算了算,也是这种言辞。
汪由敦哪里信这些,心说,我还飞黄腾达?现在都落魄到教书了。但碍于情面,也被胡乱应和了两声。可晚上时,史瞎子突然登门拜访,告知汪由敦:别灰心,别丧气,日后一个小小的巡抚都不在话下,你会是朝廷一品大员。只不过,刚才当着徐元梦的面,我不便说透,以免给您惹了祸端。
汪由敦半信半疑,这时,史瞎子又开口了:我之所以告知你一切,是有事相求。我算着很快我就会有一祸事,无非逃脱,且时间还非常长。故而,当年发达后,务必救我出苦海。
汪由敦点头应允。果然,不久后史瞎子由于名头响,又被推荐给了雍正,也不知为何被雍正给流放了。而汪由敦也很快时来运转,到了乾隆10年时,他已经官至刑部尚书。
有一次,他无意间翻查雍正时期的卷宗时,一眼发现了史瞎子的名字,顿时想起多年前自己的承诺。于是汪由敦便细看卷宗,发现并未记载史瞎子因何罪被流放。汪由敦明白,这必是史瞎子言辞犯上了——因为只有言辞犯上这种罪,是不敢写入的。
顿时,汪由敦有了主意,既然没有啥原因,那也就等于有了操作空间。汪由敦便在乾隆面前求情,乾隆当时也没在意,你是管刑部的,别屁大点的事就来问我!就这样史瞎子被放了回来,被汪由敦接入自己府内,从此再也不敢虽被给人算命啥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