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星座资讯 > 文章页面

龙口市算命比较准的地方 散文道士先生的故事

张炜 小说坊八讲 语言 讨论之二

大家好,关于龙口市算命比较准的地方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不过没关系,因为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散文道士先生的故事的知识点,相信应该可以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和问题,如果碰巧可以解决您的问题,还望关注下本站哦,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龙的传说故事100刘伯温斩尽全国龙脉,为何到长白山转身就走散文道士先生的故事

四海龙王:敖广、敖钦、敖顺、敖闰

每周四晚听张老师讲故事 树洞里的家 晋江市磁灶阳光豪庭小金星幼儿园

东海敖广、南海敖钦、西海敖闰、北海敖顺

青脸红须为东,白发须为西,橘黄发须是南,黑发须者为北

中国人生活中的龙

龙并不是中国特有的,许多民族都有关于龙的神话传说。但是像中国这样,以龙为荣、为尊,而且各种事物都多少跟龙有点关系的国家却是绝无仅有的。在中国,带有龙名的地方数以千计,其中又有以数字为题的,如吉林省的二龙、江西省的三龙、辽宁省的四龙;有些以龙的身体为题,如江西省的龙头、四川省的龙角、贵州省的龙额、黑龙江省的龙爪;有些以龙群为题,可以组成龙王、龙母、大龙、小龙、金龙、木龙、水龙、土龙等等。中国含「龙」字的江河,可查的就有四十多个,而我们熟识的黄、青、赤、白、黑龙,就分别在四川省(黄龙河)、河北省(青龙河和赤龙河)、天津(青龙湾河和黑龙港河)、甘肃省(白龙江)、上海(白龙港河)和黑龙江省(黑龙江),有以他们命名的江河。几乎每一省都有龙江、龙湖、龙山、龙洞、龙泉、龙潭,还有数不清的龙王庙。

日常生活中也有龙的踪迹。衣有龙袍、龙冠;食有龙虾、龙眼、龙须面;建筑有龙宫、龙亭;行有龙舟、龙车。家具有龙椅、龙床。正月十五要舞龙灯,五月端午要赛龙船。动物有龙马、龙蚤;植物有龙葵、龙舌兰、龙须草、龙须菜、龙柏、龙爪槐。风水宝地叫龙穴,抽水的水车叫龙骨水车,大吊车叫龙门吊。天上有龙星,地下有龙脉。古代的类书中和龙有关的名词不下数百。一千年前编辑的《太平广记》搜集的龙的神话小说,就有八十一则。在中国,龙简直无所不在。龙的文化,源远流长。

龙的形象和图腾

龙又是原始人的图腾,是一种只存在于图腾中而不存在于生物界的虚幻生物。今天所知道的龙的形象综合了各种生物的特征∶蛇身、兽腿、鹰爪、马头、蛇尾、鹿角、鱼鳞。有研究指,龙的形象是经过不断发展变化的,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经过战争和联合,信奉龙图腾的民族逐渐成为领导,龙的图腾渐成为整个中华民族信奉的旗帜。其他民族原来信奉的图腾的形象逐渐被吸收、被充实到龙的形象中去,因此龙的特征愈来愈多,形象日益复杂和威武。

人们还把各种美德和优秀的品质都集中到龙的身上。我们从许多故事和传说中看到∶龙是英勇善战的,它什么强暴也不怕;龙是聪明多智的,它甚至能预见未来;龙的本领高强,它能大能小,变化多端,兴云布雨,鸣雷闪电,开河移山,法力无边;龙是富裕的,龙宫成了宝藏的集中地;龙又是正直的、能为人民著想的,为了解救人间乾旱之苦,它甚至不惜冒犯天条。在龙的身上集中了人们美好的愿望,也常把世间的杰出人物称为人中之龙,诸葛亮号称卧龙先生就是大家熟识的例子。

龙帝与天帝

龙帝,亦即天帝,也叫玉皇大帝,传说就是华夏民族的始祖——黄帝的化身。在《史记.封禅书》中记载,黄帝和老百姓在首山采掘铜矿,把开采出来的铜铸成一只很大的铜鼎,放在荆山脚下。铜鼎铸成时,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升天。黄帝就骑到龙背上去,他手下的群臣还有妻儿也都纷纷往上爬,一共上了七十多人。这时,龙升上天去,剩下的小臣挤不上,一个个都抓著龙的胡须。龙髯受不了重量而断了,黄帝带著的弓也被拉落下来,臣僚们只得抱著龙髯和弓号哭。黄帝升了天后便成为了天帝。

在《史记.天官书》中亦说∶「轩辕(黄帝名轩辕),黄龙体」,简单点说,就是说黄帝就是黄龙的化身。黄龙即是龙帝,五行属土,位居中央,是龙族之首,也是道教的宗教观中天庭的主宰。在汉代的典籍中亦有提及∶「黄龙者,四方之长,四方之正色,神灵之精也。能巨,能细,能幽,能明,能短,能长,乍存,乍亡。王者不滤池而渔,德达深渊,则应和气而游于池沼。」,说明了黄龙的形象。

传说中的龙

古人把龙看成神物、灵物,而且变化无常,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既能深入水底,亦能腾云登天。关于龙的传说,在中国古代经典著作中几乎每一本书都有,而关于龙的传说和神话亦不胜枚举。经典如《易经》,便将龙作了一完整系统的论述,并赋以哲学的含义。八卦中整体用龙来说明的就是乾卦,也是《易经》的第一卦。

除这之外,历朝历代都不断有龙的传说和神话出现,不少以「龙」字命名的地方亦有其龙的传说。上至黄帝的时代,便有黄帝乘龙升天、应龙助黄帝战胜蚩尤的传说;夏禹治水,传说便有神龙以尾巴画地成河道,疏导洪水;汉高祖刘邦,传说便是其母梦见与赤龙交配而怀孕出生。从许多故事和传说中看到人们常把各种美德和优秀的品质都集中到龙的身上。传说中每年二月初二炒玉米的传统,就是纪念义龙为解人间乾旱之苦,甚至不惜冒犯天条。传说玉龙因不忍人民受乾旱之苦,义助人民降雨而被玉帝所囚,并立下规条,只有金豆开花才会予以释放。人民因感激玉龙义举而齐集一起炒玉米,因样子像金豆开花而令看管的太白金星看错,并释放了玉龙。而每年二月初二炒玉米的传统亦保留了下来。

当然,传说里有义龙为善,便自然亦有恶龙为祸。随著民智开启,佛教信仰开始传入等因素,民间对龙王的形象有了改变,作为道教传统之一的龙王,亦开始出现反派的角色。在中国不少以「龙」字命名的地方亦有其龙的传说,其中亦不乏恶龙肆虐的故事。就像黑龙江,传说以前便有白龙为祸,后来江边的一个村中,有一家人临产,并诞下了一黑龙。原来黑龙是来帮助除掉白龙的,村民依照其指示支持,最后白龙被除,人们为纪念黑龙而将江取名黑龙江。四川省的九寨沟有一卧龙湖,湖底有一奶黄色石梁,传说是白龙的化身。九寨沟附近有两条大河,一条叫黑水河,传说以前住著一条大黑龙;一条白龙江,住著一条小白龙。传说黑龙因妒忌九寨沟的风光而将那里的水吸乾,小白龙知道后,便将白龙江的水喷洒到九寨沟,回复其美景。黑龙知道后便跟白龙展开恶斗,黑龙在不敌时使计放毒,小白龙被逼逃到九寨沟其中一个湖泊中。黑龙为查白龙的下落而惊动了藏族的万山之神,最后被山神所囚,不能再作恶。万山之神为表彰白龙而给它一套金黄色的铠甲,这就是卧龙湖的传说由来。

文学作品中的龙王

龙在民间文学艺术中都是人格化了的,海龙王有为民造福的,也有与民为害的。在神话小说《封神榜》、《西游记》,戏曲杂剧《柳毅传书》、《张羽煮海》中,都有善恶不同、性格似人的龙王出现。

在《西游记》中,有许多关于龙的描写以及龙的故事。随著民智开启,佛教信仰开始传入等因素,民间对龙王的形象有了改变。在这以前,龙王的印象大体都是正面的,但到了佛教开始兴盛后,龙王的地位开始下降,在《西游记》中已变成了配角,甚至是丑角。《西游记》中,孙悟空大闹的就是大家熟识东海青龙王敖广的龙宫,四海龙王面对孙悟空时也无力反抗,只能颤颤惊惊地献上金刚棒、黄金甲等宝物,而出场时间也寥寥可数;而因为放火烧了龙宫,差点被玉帝处死,幸好被观音菩萨所救,成为了唐三藏的白马的龙王,正是另一个大家熟识的西海白龙王敖闰的三太子。

《封神演义》中的龙王

除了在《西游记》中提及过四海龙王外,另一部章回小说《封神演义》中亦有龙王的出现。《封神演义》又叫《封神榜》,是明朝中叶至晚叶时期,由许仲琳编定,亦有一说法是由扬州道教思想家陆西星所改作。

《封神演义》是以周武王讨伐商纣王的故事为主干,描述姜子牙封神的故事。在《创龙传》中,田中芳树多番提及到四海龙王奉天帝的命令,协助周朝讨伐商纣,而且在《封神演义》中亦的而且确有龙王的出场。但在《封神演义》中,四海龙王在周武伐纣的战争中并没有担当任何重要角色。事实上就如《创龙传》中龙堂始所言,在任何文学作品和典籍中,并没有提及过四海龙王曾参与周武革命的战争。龙王在《封神演义》中的角色,差不多跟在《西游记》中一样,变成了配角、丑角。

在《封神榜》中,哪吒扮演了孙悟空在《西游记》中的角色。顽劣的哪吒不知自己身上带著的肚兜和腕镯是仙人的宝贝,在九河湾洗澡时将肚兜放在水中,做成了东海震动,连水晶宫也震动起来。东海龙王敖广(亦有一说法称敖光)派人调查,但派去的人却被顽劣的哪吒以宝贝打死了。敖广再派自己的三太子调查,但三太子也一样被哪吒所杀,更被哪吒剥皮抽筋。最后敖广向哪吒父亲李靖大兴问罪,并声言要向天帝奏告。哪吒心里不服气,追回在路上的敖广揍了一顿。最后四海龙王向天帝上奏此事,抓著了李靖一家解上天庭审判。这时哪吒一人担当过错,剖腹剜肠、剔骨肉还父母,这才平息了此事。最后哪吒在师傅太乙真人的帮助下复活,并担当了武王伐纣战争中的先锋。在这以后,在《封神演义》中便没再提到龙王。由此可见,四海龙王协助周朝讨伐商纣的说法,确实纯粹是田中芳树的创作,并无确切的神话和传说的背景支持。

龙泉乡的传说

《创龙传》中提到,龙泉乡是在青海省某处地方,事实上青海省又有没有龙泉乡呢?前段已有说过,差不多每个省都有以「龙」命名的地方,而以龙泉为名的地方亦有好几个。那龙泉在什么地方?一般认为是现在浙江省的龙泉县,在唐朝以前,此地称为龙泉乡,唐朝开始在此建县。龙泉的名字,是因一柄「龙泉宝剑」而来。据春秋时代越国的史书《越绝书》上有这样的记载∶楚王听说吴国有个干将,越国有个欧冶子,都是铸剑名家。于是派人用重金请两位名家为楚国铸几把铁剑。二人应聘之后,凿通了茨山,把山中的溪水排乾,找到了铁矿精华,铸成三柄宝剑,一曰龙渊,一曰太阿,一曰工布。后来因避唐高祖李渊的讳,龙渊剑便改称为龙泉剑。刚才说到的浙江省龙泉县,县城以南有一剑池湖,相传就是欧冶子铸剑的地方,也称为龙渊,因此此地才称为龙泉。

但是还有几处地方也叫龙泉。浙江省除了刚才的龙泉县外,亦有一处龙泉在永嘉县。据《水经注》说,泉眼之中水纹成为蛟龙的形状,牲畜都不敢在这里饮水。河南省西平县也有个龙泉。古书上说此泉水可以砥砺刀剑,使刀锋坚利。江西有一龙泉场,南唐时曾立为龙泉县,现在叫遂州。贵州有一龙泉坪,明清时也称为龙泉县,后来改为凤泉县、凤岗县。那么,青海省有没有龙泉乡?在可考的数据中,没有。也许有小村小乡是这样叫也说不定,但是否真能通往昆仑就不得而知了。

龙王

龙是中国古代神话的四灵之一。《太上洞渊神咒经》中有「龙王品」,列有以方位为区分的「五帝龙王」,以海洋为区分的「四海龙王」,以天地万物为区分的54名龙王名字和62名神龙王名字。唐玄宗时,诎祠龙池,设坛官致祭,以祭雨师之仪祭龙王。宋太祖沿用唐代祭五龙之制。宋徽宗大观二年(1108年)诎天下五龙皆封王爵。封青龙神为广仁王,赤龙神为嘉泽王,黄龙神为孚应王,白龙神为义济王,黑龙神为灵泽王。清同治二年(1863年)又封运河龙神为「延庥显应分水龙王之神」,令河道总督以时致祭。在《西游记》中,龙王分别是∶东海敖广、南海敖钦、西海敖闰、北海敖顺,称为四海龙王。

由此,龙王之职就是兴云布雨,为人消灭炎热和烦恼,龙王治水成了民间普遍的信仰。道教《太上洞渊神咒经》中的「龙王品」就称,「国土炎旱,五榖不收,三三两两莫知何计时」,元始天尊乘五色云来临国土,与诸天龙王等宣扬正法,普救众生,大雨洪流,应时甘润。

龙王神诞之日,各种文献记载和各地民间传说均有差异。旧时专门供奉龙王之庙宇几乎与城隍、土地之庙宇同样普遍。每逢风雨失调,久旱不雨,或久雨不止时,民众都要到龙王庙烧香祈愿,以求龙王治水,风调雨顺。

龙是中国传说中的一种善变化、能兴云雨、利万物的神异动物,为众鳞虫之长,四灵(龙、凤、麒麟、龟)之首。古籍记述其形象多不一。一说为细长有四足,马首蛇尾。一说为身披鳞甲,头有须角,五爪。《本草纲目》则称「龙有九似」,为兼备各种动物之所长的异类。其名殊多,有鳞者谓蛟龙,有翼者称应龙,有角者名[多它]龙,无角名虬。小者名蛟,大者称龙。传说多为其能显能隐,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登天,秋分潜渊,呼风唤雨,无所不能。在神话中是海底世界主宰(龙王),在民间是祥瑞象征,在古时则是帝王统治的化身。

传说

蛮龙归正的神话

据说,大禹治水有三样法宝:一是伏羲给他的河图、玉简;二是天上的应龙,用尾巴划地,给他指引方向,禹沿着应龙划尾的线路,领着民工开凿河道,疏导洪水;三是大乌龟,把息石和息壤投到低洼的地方。

有一天,一条全身乌黑的龙,在坝边的洪水里翻身打滚,兴风作浪,把大禹他们辛辛苦筑起来的大坝弄倒了。应龙告诉禹王,这是一条蛮七蛮八的蛮龙,邪气太重,归不了正的。于是乌龟友谊着大禹上了一座高山,看见那条全身乌黑的巨龙,头上长着一对雪白耀眼的龙角,正在嬉戏翻腾,不时掀起冲天的浪。大禹指南它,它全然不理。大禹于是取出一块小小的五彩息石,放在乌龟的尾尖,那息石立即成为一块斗大的巨石。

乌龟只把尾巴轻轻一挥,天空就划出一道朦胧虹样的弧线,五彩息石不偏不倚地落在乌龙脑门顶上的两只龙角之间。乌龙哈哈大笑说:"这块小小的花石头,奈何我不得。

可那五彩息石,无时无刻不在膨胀变大。不一会,便把蛮龙的两面三刀只龙角撑紧了,疼得它直摇头。五彩息石一直不断生长,最后终于把蛮龙制服了。从此,蛮龙成了大禹一个得力助手,听候大禹调遣。

龙窑的传说

传说古时候太湖里有一条浑身墨黑的乌龙,长大以后,玉皇大帝就召它到天上专管耕云播雨的事情。哪个地方干旱了,乌龙先到太湖喝足了水,再向那个地方喷。乌龙喷出来的水就是雨。

但有一个地方,玉皇大新闻社却不准乌龙去喷水,这地方就是太湖西面丁山、蜀山一琏。因为这地方的老百姓不敬天帝,所以玉皇大帝要惩罚他们。但是乌龙不忍心看到这个地方的老百姓受苦,就偷偷地降了雨,这一下惹恼了玉帝,派天兵天将捉拿乌龙,乌龙与天兵天将格斗,打得天错地暗,终因寡不敌从,浑身是伤,摔到地下,死了。当地老百姓非常感激乌龙,就把乌龙的尸首埋了。

不知过了多少年,葬土的土堆上出现了许多洞口,人们发现,洞里全是空的,乌龙的尸骨不见了,留下了一个长长的地道。后来人们用这个空洞当作烧窑的洞,发现陶器烧得又多、又快、又透、又省柴。从此这个地方就叫乌龙窑。当地又仿照乌龙窑造了许多窑,就叫做"龙窑"。

龙马负图的传说

在河南洛阳东北孟津老城一带,在远古时候是一片水草丰盛的地方。传说古代曾经在图河里出现过一个妖怪。它头似龙,身似马,满身的鬃毛卷成无数个漩涡。人们按它的形状,就叫它龙马。据说这龙马是水中蛟龙变的,凶猛无比。它的到来,使附近洪水横流,庄稼毁坏,人们无法生存下去。

正当人们处于生死存亡的时刻,伏羲乘坐六龙,来降服龙马。说也奇怪,龙马立即变得温顺善良起来。后来,杖羲根据龙马身上的漩涡,认真研究,坐了八八六十四天,终于研究出了八卦图。"龙马恰为天地用,图河先得圣人心。"后世为纪念伏羲和龙马,修建了一座寺院,叫负图寺,寺前高竖两块大碑,上刻"图河故道"和"龙马负图"。

大鹏斗孽龙传说

在纳西族的传说中,过去有个大酋长,有一个儿子,一个女儿,为了怕他死后儿女争夺家产,就把天地各划一半,儿女各一半,并指定了儿子住在陆地是人,女儿住在海里是龙。

后来,酋长死了之后,住在海里的龙不断侵占陆地,龙子龙孙也经常毁坏人的庄稼。为此,人请来了金翅大鹏,把那海底的孽龙抓起来捆住,给她一次狠狠的惩罚。从此,孽龙再也不敢侵犯百姓了,人们安居乐业,幸福地过着生活。

小白龙的故事

泰山黑龙潭下边有个白龙池,据说小白龙从前住在这里。有一次,玉皇大帝叫小白龙下一场狂风暴雨,但他不忍心毁坏老百姓的庄稼,只下了一场牛毛细雨。这下激怒了玉帝,罚他到人间做苦工。

小白龙到人间去做短工,并和一个姓崔的姑娘相爱结婚。有一年,赶上大旱,庄稼都快干死了,小白龙偷偷地显现龙形,帮助下了一场透雨。但它的原形还是让人发现了。它的妻子听到传闻后,不相信,追问丈夫,并让它现出原形给她看看,小白龙被逼无奈,现出原形,一下子把它的妻子吓死了。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小白龙为民浇地的好处,在泉边盖了座白龙庙。

龙女盗神鞭

秦始皇统一六国当了皇帝之后,还觉得不满足,心里老想着要是能把西边的山填进东边的海,国土都变成了平原,更加广大,那才称心如意,只是一时想不出好办法,这个念头只能放在心里。

那时候,北方有个锦奴民族,经常南下骚扰秦朝边境,秦始皇下令从全国各地抓了许多人到北边修长城,监工们逼着这些人没日没夜地干活,不少人累病累伤,暴尸荒野,可是为了赶工期,朝延哪顾得上劳工们的死活,仍然把成批成批的人押来打桩、背土、抬石、砌墙,长城还没修到一半,山里山外就已是一片白骨。

这情形惊动了天上一位好心的神仙,为了解除人间的痛苦,她变成一个拄着拐杖的老婆婆来到长城工地,假装寻找自己的儿子,混进了采石队伍。她拿出一捆又细又长又好看的花线,分发给这里的每一位民工,告诉他们只要把线的一端系在石头上,牵着另一端就可以轻松地把石头拉走。大家谁也不相信一根细花线可以拉动几千斤重的大石头,但又不忍忤了"老人家"的好意,只好用一根线拿来试一试,没想到奇迹真的出现了:好几千斤的石头象一个大棉花团一样轻轻一拉就往前滚了好几米!大家高兴极了,连忙向"老婆婆"道谢,"老婆婆"却早就没了踪影--她又到别的地方散发花线去了。这以后几天,民工们干活比以前轻松多了,有说有笑,活也干得更多了。

可惜好景不长,这秘密很快被监工们发现了,监工们又马上报告给了秦始皇。秦始皇起初也不相信,亲自来到工地上观察,果然不假,不由地他又动起了几年前的心思:一根细花线就有这么大的神力,要是把所有的花线集中起来做成一条鞭子,不就可以赶动大山,完成把大山赶往大海的宿愿了吗?他越想越兴奋,仿佛已经看到了移山填海的壮观场面,立即下令没收所有的花线。回到咸阳,连夜召来民间的能式巧匠,把花线织成了一条粗壮有力的"赶山鞭"。

鞭子做成了,等了一夜的秦始皇迫不及待地朝着附近的华山挥起了神鞭,横抽一道梁,竖劈一道川,把个美丽敦实的华山打得到处是棱角、崖壁,变得险峻无比。

看见"赶山鞭"有如此神爱,秦始皇稍做准备就出发了,他来到中国的最西边,命令一个将军牵着一头大象在前面领路,他自己在后面不停地朝沿途的大山群山舞动鞭子,山神们都怕挨神鞭打,拚命地跟着大象朝东跑,一路上,山越集越多,好象漫天盖野的兽群在移动,那情景好不壮观!不几天,青藏高原、黄土高原上的山都被赶了下来。

秦始皇赶山填海的消息很快传到了东海龙宫里,老龙王急得坐卧不安--要是真的把海都填平了,他到哪里安家呢?他想上天请神仙收回神鞭,时间又来不及,要知道天上一天,人间就是一年,等他奏准玉帝,恐怕东海早就变成了一马平川的陆地;去拦秦始皇吧,又怕秦始皇翻脸朝自己打上几鞭。唉,苦思冥想没有结果,龙王差点急晕过去。

龙王有三个女儿,最小的女儿三公主最善解人意,又聪明又漂亮。她见父王悉成这个样子很是心疼,以为父王得了什么重病,特地跑过来问长问短,龙王只好把实情告诉了她,谁知三公主听了掩口一笑:"我当是什么大不了的事,不就是不让秦始皇再赶山吗?这有什么难,父王就请在家等我的好消息吧!

说完好就转身出了龙宫,只身来到秦始皇赶山的必经之地--贵州平坝的高峰山下,摇身一变,变成了一个美丽动人的仡佬族少女,拔下头发上的金簪随地一划,在山脚下靠大路的地方奇迹般地出现了一座凉棚,棚内的桌子上放着热乎乎的香茶和香喷喷的饭菜,三公主坐在棚内耐心地等着秦始皇。

再说秦始皇连着赶了几天的路,又累又饿又渴,天快擦黑的时候到了高峰山,看见路边凉棚内有桌有椅有茶有酒有菜,还有一位秀色可餐的仡佬少女,他本来也是个贪杯恋色之徒,哪肯放过这个大好的机会。他走进凉棚,大大咧咧地往椅子上一坐,把赶山鞭顺手放在桌帝,叫酒要菜,花言巧语地和三公主调笑。三公主一面与秦始皇周旋,一面殷勤地劝酒夹菜,不一会儿,干什么就被灌得酩酊大醉,躺在地上呼呼大睡。三公主从棕树上摘下一片棕叶,吹了几口气,变成一支难辨真伪的假"赶山鞭",换下了威力无穷的真鞭,高高兴兴地回龙宫向龙王报捷去了。

秦始皇一觉醒来,天已大亮,睁眼一看四面荒草,连人个鬼影也没有,昨天喝洒的凉棚,满桌的酒菜和那个美丽的姑娘也都不见了踪影,所幸"赶山鞭"还在身旁,他站起来,拦拦身上的草沫,弹掉帽上的灰尘,继续赶山。他左抽一鞭,可抽一鞭,群山纹丝不动,他连抽十几鞭,鞭子都抽烂了,还是没有一点儿效果,这才明白着了那少女的道,鞭子被调了包,只好垂头丧气地回咸阳去了。那些被秦始皇从高原上赶下来的山再也回不去了,都聚集在广西、贵州一带,就是今天的十万大山。

龙女的传说

龙女的传说较早的源于唐代。《梁四公记》载东海龙王之女掌管龙王宝珠,梁武帝以烧燕献龙女,龙女报之以各种珠宝。在佛经中也有龙女成佛的故事。唐代以后,龙女的故事多与男女爱情有关,如唐代李朝威的传奇《柳毅传书》,叙述了一个凡人与龙女从相识、传书到恋爱结婚的故事。唐末时又有人信此作《灵应传》,五代是杜光庭的《录异记》中也有类似的故事。

我国元代戏剧家李好古的杂剧《张生煮海》,其中主人公龙女三娘是东海龙王之女,她美丽而单纯。一日,为驱遣心中的怀春悉绪言,便带着侍女一起到海上散心,听到了张羽的弹琴声,深为感动,于是她不顾自己是龙神之女,和张羽私订终身,还主张向张羽赠送定情信物--鲛肖手帕,并约定八月十五中秋佳期节招张羽为婚。最后在张羽的斗争下,迫使她父亲龙王应允了婚事,终于和张羽结为美满夫妻。

龙王家族的有关故事

传说龙王有自己的家族,有龙子、龙女。在六朝〈僧护经〉中说,印度有五百商人入海,请佛僧做随行法师,到了海上他却被龙王请去,为龙王的四龙子讲叙佛经。〈西游记〉中也有龙子化马为唐僧坐骑的故事。明代徐应秋在〈玉堂变荟〉中记载龙生九子,并具有不同形象、性格、爱好的有趣传说。

引言:

数千年中国史,是王朝更迭的历史,从夏商周到元明清,煌煌几千年,无数个王侯将相粉墨登场,演绎了一个又一个传奇故事,在我们现代人看来,王朝的更迭是自然而然,是历史的规律,是客观存在的;可古人却不这么认为,在他们看来天上的星宿,地上的风水都是可以决定一个国家兴旺或者衰落的。

古人眼里的龙脉

古人们把山川河流的走势,分成大小龙脉上百个,如长江,黄河,祁连山等都是一些大型龙脉,古代的帝王对龙脉的执念一直很深,他们都要千方百计的防备其他”真龙”出现,威胁自己的江山,当然也有很多风水大师和江湖骗子以龙脉为噱头,搅动了一番风云。

刘伯温斩龙

明朝太祖洪武皇帝朱元璋,以江淮布衣之身,从一个乞丐成长了一个王朝的缔造者,在历史上出身之低,无处其右者,在元末乱世,击败陈友谅、张士诚等各路枭雄,并驱除鞑虏,重塑汉人河山,算是一个很有作为的皇帝。

但是朱元璋是明教出身,依靠宗教造反和农民起义夺得江山,建立最后一个汉人王朝大明朝。朱元璋由于其泥腿子出身再加上见识短浅,对“龙脉”之说深信不疑,同时他又是个危机感很重的人,总担心有人要谋害他,篡夺的他的大明江山,就想到了一个一劳永逸的方式,“斩断天下龙脉”,以求自己的王朝千秋万世。

刘伯温是朱元璋手下的头号谋臣,在民间传说中,有“三足鼎立诸葛亮,一统天下刘伯温”之说,人们把他和诸葛亮相提并论,在民间传说中,他更是号称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被世人神化,于是“斩断天下龙脉”这个艰巨的任务就落在了刘伯温身上。

据传,为求江山延续万年,刘伯温被朱元璋钦定为斩龙脉大使,破坏天下水脉地脉,来防止另一个“真龙”出现,那结果呢?他当然没有做到,明朝后来被在东北崛起的满清所取代。

传说刘伯温接到圣旨后,召集天下能人异士和风水大师,几年间走遍华夏大地,共斩断龙脉九十九条,当他们一行人来到长白山,最后一条龙脉就要被斩断时,忽然心生警兆,一干人等落荒而逃,于是这条唯一的龙脉就被保留下来了,那究竟为何,刘伯温在大功告成之际忽然退缩呢?

据传,刘伯温等人是怕遭受天谴,我国风水学上认为龙脉是上天为平衡天地山川而存在的,它对国家很重要,如果龙脉全部没有了,那么极有可能出现无数地质灾害,什么天降陨石了,地龙翻身了,可能大明的百姓也要承担风险,刘伯温作为这次“斩龙”的主要负责人,肯定会遭受报应的。

兴于东南,亡于西北

刘伯温向朱元璋交旨后,朱元璋大发雷霆,对刘伯温一干人的工作很不满意,后经刘伯温陈述利害,再有当时有大明朝“兴于东南,亡于西北”的谶语,因长白山在东北,朱元璋认为这条龙脉与大明的灭亡没有任何关系,才最终同意留下了这唯一的龙脉。

以后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明朝的确是亡于西北,被陕西出身的农民军首领李自成,率军攻破北京,崇祯皇帝吊死煤山;朱元璋和刘伯温君臣没想到的是,在他们死后,唯一留下的那条龙脉,几百年后兴起了一批通古斯野人,(满清假说自己是女真族后裔,但后世史学家皆不认),他们趁中原之乱,率兵侵入,成立了中国第二个少数民族大一统王朝。

刘伯温斩龙的其他传言

据说刘伯温没有斩掉长白山龙脉,有三个原因:

第一,刘伯温本不愿接手这个断子绝孙的任务,因为斩断龙脉对皇帝是有好处,但是对老百姓来说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并且斩龙脉本身就损阴德,如果自己真的把龙脉斩了,可能会报应在自己的子孙身上,为了不殃及后代,刘伯温没有斩断长白山龙脉。

第二,刘伯温作为有名的智者和风水大师,他认为天地自然是平衡的,龙脉是斩不绝的,即使他把长白山龙脉斩断,天地也会自行运转,形成新的龙脉。留下长白山龙脉尚可被大明王朝所掌控,若是其他地方冒出新的龙脉,那就更不好办了,因此留下比斩断更好。

第三,据传刘伯温来到长白山,看到其龙脉尚未成型,与气势磅礴的占据中原的大明朝龙脉相比,根本不值一提,于是就一时大意放弃了。

结语

满清取代大明,是历史的偶然还是必然,我们不得而知,关于刘伯温斩龙的传说,数百年来,人们还是口口相传,也许这本是个子虚乌有的故事,是满清统治者为了愚弄民众,杜撰出来,以证明自己天命所归的谎言。历史的发展必然有其客观规律存在,岂能是人力所能强行干预的!

道士先生的故事

文/张凤菊

家乡苗寨的云盘上有栋小小的旧木屋,常年掩映在古枫树下,缠绕在朦胧的云雾里,这木屋里住着一位德高望重的道士先生。

道士为人谦和,人瘦高,穿着一件泛白的青布长衫,留着山羊胡子,道士先生很慈祥,见小孩放牛背柴路过家门口,捧着一本线装书坐在椅子上的他就会抬起眼睛高兴的说:“这些孩子勤劳,长大会有出息。”尽管这样,孩子们都怕他,怕这个与鬼打交道的人。道士有三个儿子,大儿出生就少一只眼睛;二儿子小时候得了小儿麻痹症,一只脚残疾;三儿子生下来头小身子大,妻子在小儿子两岁时就撒手人寰了。前面的两个儿子都很聪明,结了婚。有了孩子,三儿子没成家,一直跟着他。道士管他叫:“小老”。在村前的小路上,小老总是跟在道士身后,一根长棍子挑着一只红冠子大公鸡或者一块大大的排肋肉,遥遥晃晃的走来,见了路人就高兴的说:“我们回来了。”大家见了他们既高兴又害怕。高兴的是,大家离不开这个赶鬼的道士,特别是逗人乐的“开心果”又回来了,怕的是,接上话茬,担心哪句话不对力,得罪道士,上报阎王爷,取了自己的性命。其实,大家的担忧都是多余的,人的生死都是自己决定的,与其他人无关。常言道:吃五谷生百病。有些气短的媳妇敌不过婆婆丈夫,寻了短见,喝了农药,吞了毒鼠强,英年早逝,孩子大人哭几天,又续婚,婆家人吸取教训,新媳妇进屋,小心翼翼的过日子,一直过到老。寨子的孩子们喜欢听道士的三儿子小老讲鬼故事,听完鬼故事回来的孩子们,穿过黑洞洞的.屋前屋后,一脚踏进屋,把门关上,就急忙躲在父母亲的怀里,嘴里喊着:“来鬼了。”一向不信鬼、不信神的大人就说:“哪里有鬼?假如有鬼,那么人就活不下去了,你想,那么多鬼,出门就撞头了。”孩子们立刻想到门外有一群龇牙咧嘴,披头散发的烈鬼在拥挤的站着,他们都想往屋里钻,躲在父母怀里的孩子贴得更紧了。

大家忙着四季下田上地耕种收割,道士却很清闲,整天就知道舞文弄墨,文弱的他不会种粮食,除了柴火,凡是吃的用的都是买。小儿子每天在寨子大人的鼓励下学砍柴,后来,一捆柴砍来,不费功夫,越砍越好。很多时候人们都忘了道士,但是,三乡五里的人家,只要人病重无法医治,就想到道士,要道士做一场法事,把邪气赶出屋子,把附身的鬼魂赶走,道士说这只能给病人心理治疗,去除病根要靠药物。最后,人死了,第一件事就是去道士家里再请道士,道士先生很爽快,不会有半点迟疑,他没法推却,他也不会推却,那是他一个人的责任,道士来到亡人面前,叫来家人,砍来一支桃木条子,给死人桃木沐浴,洗掉人间的尘世污浊,穿上洁净的衣服,整装待发,放进棺材,超度升天。

道士,心里很清楚,一进屋,就了解家底和主人的意愿,然后提出妥当的对策。儿女多、有钱米的好好算日子,给亡人过法事,从出生那天开始超度,清洗在人间的一切不良言行,没钱米的不要看日子,没患重殇的三五天解决,压个三早就上山了。患重殇的要摆上三到五年,道士先生一切由着主人商量。做法事要念经,大部分,都会倒背如流,一年比一年衰老的道士,有气无力,牙不关风,咬字不清,于是,喊来二儿子接班,二儿子记不住词,他就接上,大葬夜散花的时候,大家就用钱纸散,最后,您追我赶,烧炮竹追道士,道士穿上他那套行头,由于年迈,被追得上气不接下气,围观看热闹的人们,就在哈哈大笑。他解下衣服,二儿子穿上,在大堂屋里,继续绕着老人棺材走,爆竹烧着那件道士长衫,道士摇着法器,四处转悠,儿子矫健的身躯,迈着一高一低的步子,带着长长的吊孝队伍,如长龙穿过来绕过去,大家拍手叫好!这是大葬夜的高潮。第二天,下井的时候,带一只大鸡公放在井头,利息米,道士撒给儿孙,儿孙接住,回家放在米缸里,那只鸡是孝敬道士的。这样,小老都跟在道士后面,哪家有好事,他就跟着,抬抬桌椅,弄弄纸花。帮忙父亲道士扎孝堂。那个玉皇大帝和那些宫廷七仙女在道士先生的画笔下,飘飘然飞来,跃在纸上,活灵活现,孩子们看傻眼了,纷纷感叹:活生生的,比我们学校的美术老师要专业好多倍!

每天下午5点钟整,云盘上,必定准时传来:“小老,吃夜饭了!”小老正在码头上和闲人划拳或扳手腕,听见叫声就想马上回去,摇着那个小脑壳。但是,不认输,憋了一股子劲,终于把对方扳倒在地了,大家一阵欢呼,这时,小老笑呵呵的背起手离开哄笑的人群,快步走了。哪个的话他都不听,唯独听他爹的话。道士先生每年的6月6这天就要晒棉袍,孩子们都回去看他家里的藏画,那一副副画精妙绝伦,有清明上河图,玉观音,敦煌壁画的仙女,飘逸灵动,色彩搭配协调。那几卷泛黄的手抄经书,在太阳下暴晒。可是,每年的六月六都会有一场太阳雨。小老,很懂事,他见一朵乌云飘来了,就放趟子跑回家,很快把父亲道士的行头有条不紊的收进屋。太阳雨过后就有一条彩虹高高的挂在天边,小老站在云盘上打望着天边的那道绮丽的虹,朝父亲喊:“爹,快看,那是牛郎织女的七彩桥!”爹捋着胡须“咯咯”的笑了,朝小老连连点头。寨子里没有一个人看见道士先生凶过三儿子,更不用说打了。

道士先生教小老煮饭炒菜,小老就是学不会。70多岁的道士,走路都困难了,他的担心是正常的,一件不想发生的事情终于发生了,三儿子,在那个夏日的早晨,跟着寨子人爬上断龙山砍柴,他嫌弃路边那些柴火小根,就冲向最陡峭的沟里,那里很少有人去,他每天往那里去,回来的路上,个个夸他的青柴漂亮又大根。后来,有一个早上,没见他走出大山,砍柴的汉子们,回到家,告知道士,老支书、村长喊来全村青壮年,满山遍野去找他,翻遍了整个断龙山不见他的踪影,大家找了几天几夜都没找到,大家想,肯定是老虎野狗把他给吃了。道士先生坐在云盘上傻呆呆的看着天空,数着云朵。全村人都在想,难道他没办法起死回生,穿越轮回?一个早上,大家还在睡梦里,村里的一个汉子在枫树下大喊:“小老找到了!”“小老找到了!”全村老小都出动了,来到小老出事的地方,小老狰狞着一张脸,倒在一条深涧里,一捆青柴压在他背上,大家把他抬回家,道士先生泣不成声。村里人第一次看见他掉眼泪。那年儿子才36岁。白发人送黑发人。大家都泣不成声。没绕棺,他无儿女,三早就葬了。第二天,道士的头发胡子更白,更长,更稀疏了。

云盘上的乌鸦照叫不误,一股凄凉漫上心头,大家都跟着寒碜了几天。那时候,青黄不接,邻村来寨子借米的大龄桃姐走进了云盘上道士的家,桃姐高大肥胖,说话高声响亮,道士一本正经,不理她,桃姐挑起水桶,去山凹凹挑水,几个来回就把水缸挑满水了。她抢着砍柴煮饭,洗衣,一寨子人都白眼桃姐,说她是红颜祸水,道士晚节不保,坏了寨子的风水,也有人说,桃姐给人算命赶仙,就是道士教的,桃姐果然学得几句地道的玄学道道,赶仙的桃姐蒙着那块青丝帕,也有几分神秘,但是,在寨子里没人会叫她赶仙,再得道也是些花拳绣腿,样子做得十足,其实,没多少能耐。后来,道士赶不走桃姐,真是“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也就顺从了。

桃姐的蓦然到来,儿子媳妇高的高兴,恨的恨,心底善良的儿子高兴老人有人服侍爹,恨的那个儿子以为桃姐是卷钱来的,于是,趁父亲外出做法事,偷偷卖掉了道士多年积存的画,最后,还卖掉了屋后面道士的老屋。一寨子都等望有那么一天,大家为道士送行,大家抬着最大的老屋,老屋头上有个棺罩子,罩子头上有只高高的白鹤,在头上飞呀飞呀。老人们还说,三乡五里的人都要来看闹热。还说,到那天,龙会献身,也会有一场太阳雨。人老了,如身边的那只老猫,蹲在主人脚边,给它好吃的,它也吃不了多少,也如那条老狗,瘦瘦的蜷缩在主人的干屋檐边,眯着双眼,任小狗狂吠,小鸡小鸭拉屎践踏。道士老人的身子一日不如一日,一天,只听得桃姐一声尖叫:“我的天呀,你走了,我咋办呀!”一寨子人爬到云盘上,围过来,才发现老人断气了。老人留下遗书,是送给家务堂的,遗书说要把行头留交给族里那个实诚的小娃儿。道士一辈子为人忠厚,受人敬重,还留下遗书做好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那娃儿,他曾今亲自带过,果然,娃儿操练几年就成为正式的道士了。道士的葬礼只压三早,出殇那天清空万里,艳阳高照,全村人都去送葬,大家都说是不好的预兆,要下雨洗刷霉运才对家人寨子人有利。小孩子们很失望,他们没看见白鹤飞天,也不见龙口喷雨。抬殇的人体谅道士的两个儿子贫困,没啥闹的,他们抬下河湾径直冲上坡去,一会儿工夫就抬到边了。当天晚上狂风暴雨,第二天,土地堂有棵大枫树倒了,大家心里都怯怯的。

送葬那天,桃姐没名分,插不上场,蹲在对面的山包包上,边哭边看,后来,桃姐逢苗寨人便说,早些年,在家做黄花闺女的她看了几场道士表演的踩犁口,摸油锅,上刀山的法事,就偷偷的喜欢上了道士。听了桃姐的话,大家都在替她害臊,背过去压低嗓门当场就骂她:“疯女人,不要脸!”再后来,听说,桃姐赶仙没造化,被哥嫂赶出家门,乘船去了沅陵,找了个大河边的婆家嫁了。

道士先生的故事如苗寨古枫树上的几片树叶由青葱到蜡黄,一片一片的老去,飘远,最后,没留一丝痕迹。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珍稀孤本 清同治元年聚珍斋摆字 原装12册一套全,共收三种的大全套 孔明先生故事五卷全,孔明先生兵法六卷全,诸葛先生奇门遁甲六卷全,有四个牌记

联系我们

Q Q: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