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江阴市有谁算命准的江阴西石桥算命先生是谁江阴有哪些民风民俗我知道一个很厉害,去年是表姐推荐给我的,百度一下:土墨大师,就可以找到大师,师傅算的很准说以前的都对,以后事情现在应验了一个就是我今年被炒鱿鱼。。。唉希望以后也是能有个好运气这个算命主要还是心理安慰和找个靠谱老师给指点一二才行
江阴西石桥算命先生是一位已故的算命先生,据传闻其精于奇门遁甲和八字算命等术数,被誉为“江阴第一算命师”。他长期在江阴西石桥一带为人算命,并因其准确的预测受到很多人的信任和尊敬,甚至被一些名人所赞扬。他为人善良,不求回报,与人为善,被称为“算命师中的贤人”。尽管江阴西石桥算命先生已经去世多年,但他所留下的名声和影响仍然深远,许多人至今仍然信奉他所传授的术数。
江阴集场
江阴集场是一个展示江阴民间民俗文化的日子,又称“庙市”或“节场”,作为一种社会风俗的形成,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和历史原因。早期集场仅是一种隆重的祭祀活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交流的需要,集场成为中国市集的一种重要形式。悠久的吴文化孕育了江阴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江阴地区悠久的民俗传统中,庙会集场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城乡庙会节场由来已久,昔时带有浓厚封建迷信色彩。人们为祈求神灵保佑,消灾降福,择定传说中某个菩萨的生日,在庙会演戏酬神。更有迎神赛会,烧香念佛,民间杂耍纷呈,于是商贩云集,买卖兴隆,沿袭成俗。庙会之日,家家备菜。如山观的香山,有大小庙宇8座,从清咸丰年间起,农历三月十五为庙会节场,各路菩萨被抬出,更换新袍,接受祭祀,然后按古时官场,全副执事仪仗,掮旗打伞,浩浩荡荡"出会"。其中夹着民间文艺"荡荡船"、"茶酒担"、"踩高跷"、台阁"仙牛打水"等。整座香山连同周围仓廪桥、占文桥、三甲里、王家埭4个小集镇热闹非凡,农民们趁此一年一度节场,买回自己所需农具和日用品。江阴君山农历三月廿七、廿八庙会节场,盛行拜香会。各乡善男信女,结队成群,手捧香凳,顶礼膜拜,称为"文香";更有"吊肉香"者,用多枚钢针勾在臂膀上,下挂铜锣、香炉,最重达50余公斤,称为"武香"。全城路之为塞,是日物资交流兴旺,店家莫不利市数倍。
解放后,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文化科学的逐步普及,庙会不禁自绝。从1953年起,江阴县人民政府为了活跃农村经济,积极提倡利用各地庙会之日,举办城乡物资交流会,人们习惯仍称为"节场"。买卖商品,走亲访友,结合演戏、放电影、体育比赛,内容更新,备受人民群众欢迎。
北国龙舟
昔日龙舟竞渡,是为预庆端阳,其活动日期不定,有在农历三月十七、十八,也有在农历四月初十、十一举行。一般为两天时间。清光绪末和宣统初,北国龙舟竞渡最为兴盛。
龙船从常熟租来,邀请各乡镇拳师并由其主持的"当船"前来参加划龙船。"当船"上有十五名左右的国术员。北国许巷南拳大师许太和是北国划龙船的主要发起人之一。每逢划龙船日,北国市河的南北向东新河段和东西向应天河段的大小客船停靠在边,河岸两旁观众数千人。十余艘披绸扎彩的"当船"摇撸自南金家湾起,往北经太平桥向东至邹家巷路前与二干河交界处:再转向西至银杏树桥;由银杏树桥转向南往返而行。国术员在锣鼓声中登船劈拳弄刀,当众表演。他们有的劲使枪棍,有的飞舞钢叉,有的前后左右掷石锁,还有的在船头跑倒立等等。龙舟上两排青壮年挥臂划桨,数艘昂首翘尾的龙舟竞相追逐,破浪前进,场面蔚为壮观。
北国划龙船,实是盛大的水上武术会。抗战胜利后,民国三十五年(1946)恢复北国划龙船,这是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水上武术会。从此以后,这一活动就停止了。
春节风俗
江阴人过年其实从农历十二月十七就开始了,从农历十二月十七开始便进入了过年的准备阶段,一直到元宵节结束,这个新年才算是完全过去了。这个月的十七、十八日用来“掸檐尘”(即搞家庭卫生),江阴话说“十七、十八,越掸越发。”到廿三日,便是送灶家菩萨,照规矩,还要给灶家菩萨供奉糖果,以期望菩萨吃了糖嘴巴甜甜蜜蜜,在玉皇大帝面前说好话。
廿四日便是接灶日,同时一家人也要聚在一起吃“廿四夜饭”(又名小年夜饭)。据说,上世纪40年代以前,这“廿四夜饭”还有特殊的意义,忙碌了一年的伙计要返乡过年,就在这一晚吃了晚饭与老板结账,欠别人钱的也要在这一天全部还清。这一习惯一直沿用至今,大多数用人单位都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农历十二月廿四这天,要付清职工薪水。
到大年三十这一天,市民开始喜气洋洋地在大门上贴春联,至傍晚时分过节祭祖宗,送走祖宗之后便是关门吃团圆饭。解放前,人们在关门之后就不再出门了,一家人在一起年夜饭守岁,在这顿团圆饭中,少不了鱼、肉这些过年保留菜目,饭后妇女们弄馄饨团子等糕点,男人们则可以通宵达旦地喝酒。现代人的这种过节传统越来越不明显,在饭店里吃年夜饭的家庭越来越多,小孩子是最高兴的,因为可以拿压岁钱。到大年三十的晚上,父母会把包好红纸的压岁钱悄悄塞在孩子枕头底下,然后告诉孩子,明天醒过来就有红包拿了。
大年初一这一天,再懒的人都会很早起床开门放鞭炮,江阴人认为起得越早运气越好。所以,大年初一一清早,就能听见四周此起彼伏的“劈哩叭啦”爆竹声。在早饭的选择上也是有严格规定的,早餐必须吃红汤团圆,寓意团团圆圆、红红火火,另外再吃些隔夜准备的年糕、馄饨、馒头等点心。中午不吃饭,以面做主食,寓意健康长寿,晚上则吃隔夜剩下的饭菜,一般不会重新做菜。
在拜年的礼节上,过去江阴人在大年初一只拜自己家族的亲戚,年初二是女婿给丈人、小舅子拜年,年初三是给平时不大走动的亲戚以及关系好的朋友拜年。风俗是不断变迁的,现代人拜年早就打破了旧时规矩。年初五接财神,商店开业,一年生意重新开始,各行各业都要恢复生产、工作,到元宵节一结束,整个年就算是过去了。
婚嫁习俗
旧时江阴男女婚姻听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本人不能自主。联姻有所谓“六礼”,程序至为繁琐:纳彩:男家央媒向女家提亲,女家答应议婚后,男家备礼去求婚。问名:男家托媒人请问女方的名字和生年月日,称“讨八字”。女方应允,即请媒人将“庚贴”(出生年、月、日、时辰、生肖)送至男方,称“送口生”。纳吉:男方将“口生”放在“灶神堂”中,3日内家宅平安,再请算命先生掐算,如双方无“冲克”,则择日“定亲”。“定亲”不限年龄,有幼儿、少年,甚至在娘肚里就相约定亲,所谓“指腹为婚”的。纳征:由男方将祖孙三代名字写在“庚贴”上,连同彩礼(金银首饰和衣物)放在聘礼盒内,送往女方。互换“大贴三代”,婚事即作定论。请期:迎娶前,男方择定吉日,用红纸写好,并备“压帖”(礼金),托媒人将“日书”送给女方。一般送到第三次,女方才会收下。婚期确定后,根据女方要求,再给予礼金,称“大送银子”,以备女方置嫁妆。迎亲:结婚之日,新郎亲自迎娶,男方备花轿迎亲,女方备妆奁送嫁。双方备酒筵款待亲友。请“全福人”(夫妻双全,有儿有女的妇女)铺新床,称“暖房”。迎亲时要有两盏男方姓氏的堂名灯笼,抬“旺盆”为前导。新女婿上门,还有索取“开门赏封”方让进门的陋规,“花轿到了门前,还要半只牛钱”。过门时,父母要请女儿吃饭,女儿须吃一点剩一点,讨个吉利。上轿前,更衣洗脸上“头面”,要向父母哭别。轿子起身,女家把新娘梳洗用的水泼出去,意为“嫁出女儿泼出水”,日后娘家不管了。男方要派人在半路候轿,见轿鸣炮,以示迎接。轿子停在男家门口,在爆竹声中,点燃花烛,吃团圆,新娘由喜娘搀扶,脚踩布袋(象征传宗接代)、稻柴(象征黄金条),进夫家大门。然后,新郎、新娘要拜天地、拜父母,还要对拜,统称为“拜堂”。手牵红绿汗巾,由一对童男童女手擎红烛引入新房。新郎用秤杆挑起新娘头上的方巾,寓为“称心满意”,夫妻行合卺礼,饮交杯酒。接着宴宾客,闹新房。客散人静后,全家再吃“合家欢”,新娘则把饭菜留在桌上,称“留米囤”。之后,新夫妇在新房里吃枣子桂圆(象征早生贵子),莲心核桃(象征连心如意)和五只鸡蛋(象征五子登科)。次晨,新娘由婆婆引见亲长。新娘向长辈敬茶,长辈给红纸包的“见面钱”。
回门婚后第三天,新郎带礼物陪新娘回娘家,称“双回门”,女方设宴待客。新女婿拜见女方长辈,受“见面钱”,女方办糕馒,装成盒子,当天带回婆家结人缘。
辛亥革命后,这种以男方付女方的身价为主要特征的封建婚姻制度和婚礼的繁文缛节,受到进步知识分子的冲击,主张自由恋爱,推行文明结婚。新郎、新娘由男女傧相陪同,举行结婚仪式,双方家长和介绍人出席,并请地方有声望人证婚。仪式有奏乐、唱歌,证婚人宣读结婚证书,新人相对鞠躬,在婚书上用印,交换饰物等。主婚人、介绍人、新婚人和来宾讲话,以示祝贺勉励,新人也要讲话致谢,仪式热烈隆重,但乡间改变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