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星座资讯 > 文章页面

司马懿的生辰八字(请问司马懿说刘禅只是个听信谗言碌碌无为的平庸君主而已)


本文目录

请问司马懿说刘禅只是个听信谗言碌碌无为的平庸君主而已关于三国里的人物评价司马懿和诸葛亮谁更聪明

何来此评论?隋文帝曾评价亡国之君南陈后主陈叔宝先生全无心肝。

乐不思蜀的典故,牵出著名庸主刘禅,此时西蜀已经灭亡,司马昭此时已经掌控天下,司马懿此时刻早就死去多年了。


何来司马懿评论刘禅?应该是司马昭吧,就是司马懿家里的两个比较厉害的儿子之一,最终登基夺了曹魏江山的。

历史是被强者们刻意打扮的小姑娘,以讹传讹的东西太多了,官修的史书往往不可靠,都是一些混饭吃赚银子的人。

刘禅(shàn)(207-271年),即蜀汉后主,字公嗣,又字升之(《魏略》),小名阿斗。刘备之子,母亲是昭烈皇后甘氏,三国时期蜀汉第二位皇帝。幼年时多遭难,幸得大将赵云两次相救,刘备定益州后入蜀,蜀汉建立后被封为太子。于公元223年继位为皇帝,在位42年。期间拜诸葛亮为相父,并支持姜维北伐,在位后期宠信黄皓,统治腐败。公元263年邓艾从阴平入,克绵竹,杀诸葛瞻父子,刘禅投降,蜀汉遂为曹魏所灭。蜀亡后,刘禅被送往洛阳,受封为安乐公,后在洛阳去世。

司马懿(179-251年),字仲达,汉族,河内郡温县孝敬里(今河南焦作市温县)人。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西晋王朝的奠基人。曾任职过曹魏的大都督,大将军,太尉,太傅。是辅佐了魏国三代的托孤辅政之重臣,后期成为掌控魏国朝政的权臣。善谋奇策,多次征伐有功,其中最显著的功绩是两次率大军成功对抗诸葛亮北伐和远征平定辽东。对屯田、水利等农耕经济发展有重要贡献。73岁去世,辞郡公和殊礼,葬于首阳山。谥号“宣文”;次子司马昭封晋王后,追封司马懿为宣王;司马炎称帝后,追尊司马懿为宣皇帝。

解读官场智慧:司马懿和刘禅有何共同之处

做皇帝的终极目标就是做明君贤主,谁也不想和昏君沾上半点关系,但历史事实却总是两者交替出现,孰贤孰昏,自己说了不算,自有后世来定论。一般来说,明君都有着相同的特点:勤政爱民,雄才大略,求贤若渴,善辨忠奸,治国有方等等,而说到昏君,却各有各的昏庸之处。

背上昏君的恶名,有些是因为宠信奸佞,亲小人远贤臣;有些是因为从小权力无控制,随心所欲不理百姓死活;有些则是沉溺于某种爱好,比如美女,比如艺术;还有些是因为智商低下如晋惠帝“何不食肉糜?”但说到昏君的智商,我们发现,有时候却可以用上一个成语“大智若愚”,他们只是在装傻,装病,装“孙子”。

装傻

在世人的眼中,刘禅是平庸昏聩的君主,更有甚者称之为“亡国之昏君,丧邦之庸人”。因刘禅小名为阿斗,于是在千百年后,汉语的形容词中,仍然有一个“扶不起的阿斗”来形容蠢人难成才。

阿斗真的扶不起?此君真的是个昏庸、愚钝甚至弱智的君主吗?

《三国志》中有这么一段记载,说诸葛亮对人称赞刘禅,听到称赞的人又将这件事告诉了刘备,刘备很高兴,在其遗诏中有这么一句话:“丞相叹卿智量,甚大增修,过于所望,审能如此,吾复何忧?勉之,勉之。”意思是说,连诸葛亮都称赞刘禅“智量甚大”,比想象中聪明,我还有啥担忧的?欣慰,欣慰。诸葛亮不是喜欢阿谀奉承之人,刘备则以识人著称,《三国志》陈寿犯不着弄虚作假编这么一出,所以,在最亲近的、了解他的人眼中,刘禅绝不是像传说中的那么无能。

不仅如此,诸葛亮在《与杜微书》中评价刘禅:“朝廷年方十八,天资仁敏,爱德下士。”刘禅就任蜀汉皇帝共计41年,是三国时期各国皇帝中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个。我们提到刘禅的皇帝生涯,往往会说他不过是命好碰上诸葛亮,但其实诸葛亮只辅佐刘禅11年,在诸葛亮去世后,刘禅还做了30年的皇帝。在那个群雄割据的动乱时代,就凭一个昏庸白痴的阿斗能执政这么久?

所以,千百年来,世人都误解了刘禅,不了解刘禅的过人智商。

过人之处一:有容人之量。

让我们站在刘禅的角度还原历史情境。刘禅继承帝位时,年仅17岁。刘备临终前特意叮嘱:“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老爸虽然要死了,但是你还有一个不是老爸胜似老爸的丞相可以依靠,于是乎,刘禅“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所有的事情,刘禅就一个原则:按丞相说的办。对于大权独揽的诸葛亮,刘禅也作到了凡事谦让,“以父事之”。从刘禅的角度出发,联系到前面提到的怕大权旁落寝食难安不择手段的皇帝们,我们大抵可以明白,作为一个皇帝能做到这一点有多么不容易。

后来刘禅年纪渐长,按照王朝常规,诸葛亮应当逐渐地将大权交还给刘禅,让刘禅顺利“转正”。可是,诸葛亮仍大权紧握,理由也很简单,因为刘禅没有治国经验,自己只好总揽全局。但这让人不禁要问,你从不给刘禅实践的机会,他哪儿来的经验,这样下去他岂非永远没经验?

诸葛亮带兵出外征战,对已年满22岁的刘禅依旧不放心,还派心腹监管刘禅。对这些,刘禅一让再让,诸葛亮主张北伐,刘禅虽然不赞成,但还是为诸葛亮鼓劲加油。可以说,刘禅深知“君臣不和,必有内变”的道理,充分领会并严格执行了刘备的教导以及对长辈的尊重,更重要的是他团结了内部领导班子,保持了领导集团的稳定。

对此,你可以说他不过是在听老爸的话,但刘禅不仅仅对诸葛亮宽宏大量,对其他大臣也是如此。比如魏延叛乱被杀,面对身为皇帝最不能容忍的谋反叛乱,刘禅对于魏延没有一概否定,而是下旨:“既已名正其罪,仍念前功,赐棺椁葬之。”魏延作为其父亲最信任的将领之一,怎么会忽然叛乱?刘禅也明白,魏延的智慧不比诸葛亮差,不过是刚愎自用,人际关系不好,诸葛亮逝世后,诸葛亮利益集团没人制服得了,所以魏延被杀。刘禅以“既已名正其罪,仍念前功,赐棺椁葬之”来证明其志,这也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他的智慧。毕竟阵前叛乱,可不是能以仁德和“念前功”就可以“赐棺椁葬之”的。

过人之处二:头脑清楚、知人善任。

刘禅不仅有超于寻常皇帝的容人之量,而且头脑清楚,知人善任,有很强的分析能力,绝对不是弱智。刘禅全权委托诸葛亮来治国,就是他聪明的地方,除去穷兵黩武的问题,诸葛亮治国有方,即便在诸葛亮死后,刘禅仍然继续延用诸葛亮的措施,甚至重用诸葛亮所选拔的人。

诸葛亮急于北伐,刘禅此时头脑非常清楚,他非常明白魏蜀的实力根本不在一个档次,但不好直接反对,只能委婉规劝诸葛亮说:“相父南征,远涉艰难;方始回都,坐未安席;今又欲北征,恐劳神思。”诸葛亮执意北伐,没有听从刘禅的劝告,刘禅则当机立断,转为全力支持诸葛亮北伐。诸葛亮死后,刘禅立刻停止了空耗国力、劳民伤财的北伐。

在人事任免上,刘禅也表现出过人的一面。鉴于诸葛亮生前权力太大,刘禅废除了丞相制,以费祎为尚书令和大将军,以蒋琬为大司马,两人的权力相互交叉,相互牵制,但又各有侧重。蒋琬以管政务为主,兼管军事;费祎以管军事为主,兼管政务,军政及内政大权不再同一人一把抓。这种新的政治格局安排,意味着刘禅绝不允许再次出现事无巨细,皆决于丞相一人,而自己则大权旁落,以至于明知北伐是错也无法阻止的尴尬局面。蒋琬死后,刘禅更进一步“自摄国事”。任官封爵,要刘禅同意;人事任免,要刘禅同意;出兵征讨,要刘禅同意;几乎所有的大事,都要刘禅同意。刘禅总统一切,直接掌管蜀汉政权达19年之久。这一系列举措以及背后体现的治国理念,能是一位智商低下的人想得出和做得到的吗?

过人之处三:乐不思蜀、没皮没脸。

各路史学家学者们对后主刘禅的评价多数就是软弱无能、贤愚不辨,其中最大的一个把柄就是刘禅不战而降、苟且偷安,被俘后“乐不思蜀”—这个成语让刘禅彻底被定格为一个没皮没脸的窝囊废。

怎么说呢,曹魏兵围成都,刘禅衡量双方实力,心里很清楚,要是抵抗,士兵的伤亡一定巨大,而且很有可能招致曹魏屠城,让百姓遭殃。在深思熟虑后,刘禅决定开门投降,之后被俘北上到达洛阳,被封为安乐公。是刘禅胆小吗?他大可以为一己私利,而不断地鼓动老百姓为自己卖命,最后即使国灭,自己仍是被俘,仍然可以乐不思蜀。但刘禅选择了投降,这样一来,自己背了一个卖国的骂名,却保全了百姓的性命财产。

亡国之后,刘禅自家生命掌握在人家手里。所以,刘禅必须装憨卖傻,处处隐藏自己的才能,才能瞒天过海,保住自己性命。某个西方的著名文学家说过:“装傻装得好也是要靠才华的……这是一种和聪明人的艺术一样艰难的工作。”在刘禅表面的麻木和愚懦的背后,潜藏着过人的狡诈和机智。

刘禅降魏后,司马昭在一次大宴蜀国君臣时,特意令人奏起了蜀地音乐,以观察刘禅的反应。蜀国旧臣听后无不现出悲慽之容,只有刘禅一人不悲反笑,开心得不得了。司马昭当时就跟人说,一个人没有心肝怎么可以到这种地步!后来司马昭又去问刘禅,你还想念蜀国吗?刘禅马上回答:“此间乐,不思蜀。”“乐不思蜀”这个成语从此诞生。

在“成者王侯、败者寇”主导的价值观里,人们不愿意接受失败的英雄,只有肯轰轰烈烈的人才是英雄大丈夫。刘禅投降后在洛阳的一段表演,让他背负了“全无心肝”的臭名,从此“扶不起的阿斗”的帽子就算牢牢地扣在了他的头上。但是,我们来想想看,司马昭若想杀刘禅,可谓易如反掌,身为阶下囚的刘禅,不可能不明白这一点,想要保全自己的性命,就必须让司马昭觉得他懦弱无能、不足为虑,而“此间乐,不思蜀”正是刘禅所释放的一个烟雾弹,成功地保住了性命。在当时的环境中,这是最为明智的选择,堪称上上之策。在这个问题上,刘禅实在是一个能称得起大智若愚的智者。

装病

汉献帝建安六年(公元201年),任汉司空的曹操听说司马懿非常有才能,便派人征召他做司空府的从官。得到的消息却是,司马懿患有风痹,不能正常活动,把曹操的征召给推辞了。

曹操本人就奸诈多端,马上就猜测这是司马懿的借口而已,自然非常恼怒。他立刻就派人扮做刺客,去验证司马懿是否真有风痹。刺客于夜深人静时,翻墙翻窗进入司马懿的寝室,手挥寒光闪闪的利剑,刺向司马懿,但司马懿卧床上不起,完全是风痹瘫痪的样子,面对利刃,丝毫不为所动。刺客见状收起利剑,扬长而去。

事实是怎样的呢?尽管曹操诡诈无比,还是被这位青年蒙混过去。司马懿是名门之后,虽然已经洞悉汉室衰微,大权已经落入曹操手中,但是曹操是宦官之后,名声极差,自己司马氏是世代簪缨贵族,实在不好投奔于他,于是便装出了这一出。当然,他的这一招是一般人难以做到的,需要有对刺客来头和用意的准确判断,需要有在仓促之间当机立断的决策能力,又需要有面对利刃将生死置之度外的勇敢精神,方可演出这场险剧。毕竟刀剑无情,万一真的砍将下来,司马懿一定当场毙命。

装病也是技术活儿,司马懿的装病,装得非常彻底和长久,装得连家中下人都被骗过。又一次,他叫人在院子里晒书,忽然天降大雨,嗜书如命的司马懿一时忘了自己在装病,便起身到院子里收书。结果被一名侍女看到了,司马懿立马叫夫人将这名侍女勒死灭口,正因为此,连最狡诈的曹操也被他欺瞒过去。

可是病也会有好的时候,曹操也一直没有忘记他。七年过后,曹操再次征召司马懿,这时的司马懿,觉察到以曹操的个性,如果再次找借口不肯应召,自己一定会大祸临头。审时度势后,司马懿到曹操处报到。

司马懿先后在曹操和魏文帝曹丕手下,担任了重要职位。到了魏明帝即位时,司马懿已经是魏国的元老。魏明帝死后,太子曹芳即了位,就是魏少帝。曹爽当了大将军,司马懿当了太尉。两人各领兵三千人,轮流在皇宫值班。曹爽虽然说是皇族,但论能力、资格都跟司马懿差得远。开始的时候,他不得不尊重司马懿,有事总听听司马懿的意见。

后来,曹爽手下有一批心腹替曹爽出了一个主意,以魏少帝的名义提升司马懿为太傅,实际上是夺去他的兵权。接着,曹爽又把自己的心腹、兄弟都安排了重要的职位。司马懿作为一名久经沙场的老狐狸,看在眼里,装聋作哑,一点儿也不干涉。曹爽大权在手,就寻欢作乐,过起荒唐的生活来了。为了树立他的威信,他还带兵攻打蜀汉,结果被蜀军打得大败,差点儿全军覆没。

司马懿干脆推说有病,不再上朝。曹爽听说司马懿生病,虽然正合心意,但毕竟有点儿不放心,就派亲信李胜去司马懿的住处打探情况。

李胜到了司马懿的卧室,只见司马懿躺在床上,旁边两个使唤丫头伺候他吃粥。他没用手接碗,只把嘴凑到碗边喝,没喝上几口,粥就沿着嘴角流了下来,流得胸前衣襟都是。单纯的李胜在一边看了,觉得司马懿病得实在可怜。于是跟司马懿聊天,无奈司马懿老态龙钟,几乎什么都听不清楚。

李胜回到曹爽处,告诉曹爽,司马懿就剩一口气了,大可放心。曹爽听了,更加得意。

249年新年,魏少帝到城外去祭扫祖先的陵墓,曹爽和他的兄弟、亲信大臣全跟了去。司马懿既然病得厉害,当然也没有人请他去。哪知道等曹爽一帮子人一出皇城,司马懿的病瞬间就好了。他披戴起盔甲,抖擞精神,带着他两个儿子司马师、司马昭,率领兵马占领了城门和兵库,并且假传皇太后的诏令,把曹爽的大将军职务撤了。

平时只知吃喝玩乐的曹爽和他的兄弟在城外得知消息,急得乱成一团。司马懿派人去劝他投降,说是只要交出兵权,绝不为难他们。曹爽乖乖投降了。过了几天,就有人告发曹爽一伙谋反,司马懿派人把曹爽一伙人全下了监狱处死。

依靠装病装傻,韬光养晦,司马懿终于将魏国实际政权掌握在了自己手中。

装“孙子”

除了装傻、装病、装昏庸,掩人耳目的方法还有一种,就是给人装“孙子”,装“孙子”装到集大成者,就是以前面“鸟尽弓藏,兔死狗烹”著名的越王勾践。

话说春秋时期,吴国和越国之间经常因为鸡毛蒜皮小事起争端,大仗小仗不断,不过由于相对而言吴国强一些,因此所谓吴越之争通常是吴国对越国施暴。公元前497年,吴国大败越国于会稽山,越王勾践为了长远利益,作为一个君王,他不惜向吴国求降,屈尊去吴国给夫差当奴仆,给夫差喂马。

马夫的日子很辛苦,而且勾践深知这是羊入虎口,指不定哪天吴王不高兴就会杀掉自己,不过勾践就是勾践,还有范蠡作为高级智库的辅佐,一方面极尽低调,老老实实给夫差喂马,另一方面派人四处搜罗美女,将沉鱼落雁的美女间谍西施献给夫差,夫差渐渐放松了对勾践的“关照”,甚至忽一日心血来潮要放勾践回家去,不过吴国始终还有清醒的人,伍子胥闻听后强烈建议夫差灭了勾践。勾践听后吓个半死,急忙找到范蠡,而此时,范蠡却给勾践想了一个绝招—吃屎!

由于夫差当时生了病,范蠡就让勾践去吃夫差的屎,然后像算命一般,讨好地告诉他将于几月几号病愈。关于勾践,历史上形容他的隐忍与十年磨一剑,一般只是“卧薪尝胆”,其实,打了败仗的国君想要活下去,远比睡柴火尝苦胆难得多。

之后,夫差最终作出了放勾践回国的决定。伍子胥知道之后再次向吴王进谏,强烈反对放勾践,不过这次伍子胥的话已经动摇不了夫差对勾践的信任了。夫差反击伍子胥的话说道,我生病你连问候都不问候,人家勾践都替我吃屎。一句话将伍子胥“噎”得哑口无言。

后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勾践为了不忘国耻报仇雪恨,每天晚上睡在柴草上,坐卧的地方也悬着苦胆,每天吃饭之前都要先尝一口,从此,中国就有了“卧薪尝胆”的典故。这样一名堪比忍者神龟的君主,不成功简直天理难容,十年磨一剑后,越国终于打败了吴国。

国演义》中的人物性格与《三国志》中的人物真实性格也是有很大差距的。现举几个人物说明。

诸葛亮:诸葛亮治国治军的才能,济世爱民、谦虚谨慎的品格为后世各种杰出的历史人物树立了榜样。历代君臣、知识分子、人民群众都从不同的角度称赞他,歌颂他,热爱他。可以说,诸葛亮在历史上的巨大影响已超过了他在三国历史上的政治军事实践。《三国演义》虽然突出了诸葛亮一生性格、品德、功业等的积极方面,但又把它无限夸大,把他描写成智慧的化身、忠贞的代表,并将其神化成了半人半神的超人形象。鲁迅评论说:“状诸葛亮之智而近于妖。”因此,《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不是真实的历史人物,而是历史小说人物。

刘备:陈寿对刘备的评价是:“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二,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但他“折而不挠,终不为下”。在《三国演义》中,作者把刘备描写成“仁”的代表,汉室皇权正统的继承者,因而对刘备的仁爱、宽厚和知人善任的性格特征着力描画,极尽夸张,但在突出其“仁爱”时却又落入了“无能”一面,给人以“无能”和“虚伪”的感觉。电视剧中的刘备常常以泪洗面,哭与泪虽然表现了刘备的“仁”,但又给人以刘备的天下是哭出来的印象,扭曲了刘备是“枭雄”、“人杰”的真实形象。

关羽:历史上的关羽为“万人之敌”一虎将,傲上而不悔下,恩怨分明,以信义著称,但“刚而自矜”,勇猛有余,智略不足。马超投降刘备后,封为平西将军。时关羽督荆州,修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诸葛亮答信时,称马超虽为一世之杰,但不如关羽的“绝伦逸群”,关羽“省书大悦,以示宾客”。这是典型的有勇少谋的武将性格。但在《三国演义》中,因为他是刘备阵营中的人,又有讲信义的特点,所以,就被塑造成“义”的化身。他跟随刘备,不避艰险。下邳被俘,投降曹操,但心系刘备,只是有感于曹操待他甚厚,因而在离曹归刘前为曹操杀了袁绍的大将颜良,解白马之围。但是《三国演义》中写关羽下邳投降时相约三事、曹操以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的厚礼待他等却是子虚乌有。总之,在《三国演义》中,作者是不惜笔墨,把关羽刻画成“义重如山之人”,因而其形象也被严重的扭曲了。

曹操:历史上的曹操性格非常复杂,陈寿认为曹操在三国历史上“明略最优”,“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曹操御军三十余年,但手不释卷,登高必赋,长于诗文、草书、围棋。生活节俭,不好华服。与人议论,谈笑风生。“勋劳宜赏,不吝千金;无功望施,分毫不与”。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流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但是,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性格品德中这些好的方面被忽略了,而对他残忍、奸诈的一面又夸大了。因此,罗贯中笔下的曹操是奸诈、残忍、任性、多疑的反面人物典型。

周瑜:历史上的周瑜“性度恢廓”,谦让服人,有“雅量高致”。刘备称他“文武筹略,万人之英”。孙权则赞他有“王佐之资”。但在《三国演义》中,周瑜成了诸葛亮的垫底人物。写周瑜,是为了抬高诸葛亮。因此,《三国演义》中的周瑜气量狭小,智谋也总是逊诸葛亮一筹,根本不像苏轼所歌颂的周瑜“雄姿英发”,是“千古风流人物”。

鲁肃:如果说在《三国演义》中,曹操、刘备、诸葛亮、关羽等人的性格、形象虽被扭曲,但多少还有些根据的话,那么,鲁肃这个人在《三国演义》中除了名字外几乎就全是杜撰了。历史上的鲁肃“虽在军阵,手不释卷”,“思度宏远”,“有过人之明”。他初见孙权,就提出了建国方针:鼎足江东,北拒曹操,待机剿除黄祖,进发刘表,竟长江而有之,然后建号称帝以图天下。这与诸葛亮的《隆中对》有相似之处。曹操大军南征荆州时,孙权部属都主降,唯独鲁肃主张抗曹,劝孙权召回周瑜,共商战守大计。赤壁战后,他又力主扶刘抗曹。在东吴历史上,鲁肃实为诸葛亮式人物,孙权对他也极为欣赏。吴国的建立和发展基本上是按照鲁肃提出的政略、战略方针进行的。但在《三国演义》中,鲁肃成了诸葛亮与周瑜两人智斗的牺牲品,被愚弄、受欺侮的典型。

歇后语

·曹操下江南--来得凶,败得惨·张飞扔鸡毛--有劲难使·诸葛亮征孟获--收收放放

·曹操吃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张飞使计谋--粗中有细·诸葛亮弹琴--计上心来

·曹操遇蒋干--倒了大霉·张飞贩私盐--谁敢检查·诸葛亮的鹅毛扇--神妙莫测

·曹操作事--干干净净·张飞卖秤锤--人强货硬·诸葛亮三气周瑜--略施小技

·曹操杀华佗--讳疾忌医·张飞卖肉--光说不割·诸葛亮借箭--有借无还

·曹操用计--又奸又滑·张飞战关公--忘了旧情·诸葛亮挥泪斩马谡--顾全大局

·曹操战宛城--大败而逃·张飞吃豆芽--一盘小莱·诸葛亮要丑妻--为事业着想

·曹操杀吕伯奢--将错就错·张飞妈妈姓吴--无事(吴氏)生非·诸葛亮招亲--才重于貌

·曹操败走华客道--不出所料·张飞抓耪子--大眼瞪小眼·诸葛亮用兵--神出鬼没

·曹操败走华容道--走对了路子·张飞绣花--粗中有细·诸葛亮的锦羹--神机妙算

·曹操诸葛亮--脾气不一样

(比喻人不同,性格也不相同)·张飞穿针--粗中有细·诸葛亮隆中对策--有先见之明

·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草船借箭--多多益善

·阿斗当皇帝--软弱无能·关公开凤眼--要杀人·草船借箭--坐享其成

·董卓戏貂蝉--死在花下·关羽卖肉--没人敢来·草船借箭--满载而归

·貂蝉唱歌--有声有色·关云长卖豆腐--人硬货不硬·诸葛亮草船借箭--用的是疑兵计

·对着张飞骂刘备--找气惹·关帝庙求子--踏错了门·诸葛亮草船借箭--有把握

·蒋干盗书--上了大当·关公射黄忠--手下留情·诸葛亮吊孝--装模作样

·鲁肃宴请关云长--暗藏杀机·关公照镜子--自觉脸红·诸葛亮吊孝--不是真心

·吕布见貂蝉--迷上了·关公喝酒--不怕脸红·诸葛亮用空城计--不得已

·东吴招亲--弄假成真·关云长走麦城--大难临头·诸葛亮唱空城计--没办法

·司马懿破八卦阵--不懂装懂·关帝庙夫人--慌了神·诸葛亮当军师--名副其实

·周瑜讨荆州--费力不讨好·关帝庙里拜观音--找错了门·诸葛亮当军师--办法多

·鲁肃讨荆州--空手而去,空手而回·关帝庙里挂观音像--名不符实·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比喻人多智慧多,有事情大

家商量,能想出好办法来)

·吃曹操的饭,想刘备的事

--人在心不在·关胜战李遣--大刀阔斧

·关云长刮骨疗毒--全无痛苦之色

·董卓进京--来者不善·关云长刮骨疗毒--若无其事·刘备三上卧龙岗--就请你这个

诸葛亮(比喻请的就是你)

·董卓进京--不怀好意·关云长刮骨下棋--若无其事

·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关公进曹营--单刀直入·刘备的江山--哭出来的

(比喻来之不易)

·周喻打黄盖--装样子·关公赴会--单刀直入

(比喻直截了当,不绕弯子)

·周瑜打黄盖--两相情愿

三国成语

一手包办

【出处】三国志魏志典韦传:「韦一手建之」

一举两得

【出处】三国志魏志臧洪传:「将以安社稷,一举两得。」

一臂之力

【出处】三国演义第二十回:「愿助兄一臂之力,共诛国贼。」

一亲芳泽

【出处】曹植洛神赋:「芳泽无加,铅华无御。」

七步成诗

【出处】世说新语文学:「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

三顾茅庐

【出处】诸葛亮前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下笔成章

【出处】三国志魏志文帝纪:「文帝天资文藻,下笔成章。」

不出所料

【出处】三国演义第三十一回:「丰在遇中闻主公兵败,抚掌大笑曰:『固不出吾之所料。』」

不由分说

【出处】三国演义第十三回:「李傕随后掩杀,郭汜兵退,车驾冒险出城,不由分说,竟拥到李傕营中。」

不知所云

【出处】诸葛亮前出师表:「临表涕泣,不知所云。」

不容偏废

【出处】三国志蜀志魏延传:「不忍有所偏废。」

乘虚而入

【出处】魏志袁绍传:「将军简其精锐,分为奇兵,乘虚迭出,以扰河南。」

五内如焚

【出处】蔡琰悲愤诗:「奈何不顾思,见此崩五内。」

人生如寄

【出处】魏文帝善哉行:「人生如寄,多忧何为?」曹植仙人篇:「俯观五岳间,人生如寄居。」

仰人鼻息

【出处】后汉书袁绍传:「孤客穷军,仰我鼻息,譬如婴儿在鼓掌之上,绝其哺乳,立可饿杀。」

伯仲之间

【出处】曹丕典论:「傅说之于班固,伯仲之间耳。」

位极人臣

【出处】吴志孙綝传:「因缘肺腑,位极人臣。」

作奸犯科

【出处】诸葛亮前出师表:「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偃旗息鼓

【出处】三国志蜀志赵云传注:「偃旗息鼓,曹军疑有伏兵,引去。

出言不逊

【出处】三国演义第二十三回:「此人出言不逊,何不杀之。」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出处】三国演义第一回:「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初出茅庐

【出处】据三国演义所载,诸葛亮初出茅庐,佐刘备用兵,观与张飞不服,行事诸多困难。

刮目相待

【出处】三国志吴志吕蒙传注引江表传:「肃附蒙背曰:『吾谓大弟但非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危在旦夕

【出处】三国演义第二回:「天下危在旦夕,陛下尚自与阉宦共饮耶?」

危急存亡之秋

【出处】诸葛亮前出师表:「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出处】司马昭在曹髦在位时,为大将军,专管国政,自封为相国,不久封为晋公,昭还假装不接受。髦很生气地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名不虚传

【出处】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回:「兵精粮足,名不虚传。」

同符合契

【出处】三国志吴志孙传注:「一与君同符合契,有永固之分。」

吴下阿蒙

【出处】三国志吴志吕蒙传注引江表传:「肃附蒙背曰:『吾谓大弟但非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敝帚千金

【出处】曹丕?典论论文:「里语曰:『家有敝帚,享之千金。』斯不见自见之患也。」

廊庙之器

【出处】三国志蜀志许靖传:「虽行事举动,未悉允当,蒋济以为大较有廊庙之器也。」

才高八斗

【出处】南史谢灵运传:「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享一斗。」

手不释卷

【出处】曹丕自叙:「上雅好诗书文籍,虽在军旅,手不释卷。」

指日可待

【出处】诸葛亮出师表:「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探囊取物

【出处】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我向曾文云长言,翼德于百万军中,取上将之首,如探囊取物。」

文思泉涌

【出处】文选曹植王仲宣诔:「文若春华,思若涌泉。」

旦夕之危

【出处】三国志蜀志孟光传:「旦夕之危,倒悬之急。」

明眸善睐

【出处】文选曹植洛神赋:「明眸善睐,靥辅承权。」

月明星稀

【出处】文选魏武帝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土崩鱼烂

【出处】陈琳?与魏文帝书:「焉肯土崩鱼烂哉!」

如入无人之境

【出处】三国演义第七回:「左冲右突,如入无人之境。」

如鱼得水

【出处】三国志诸葛亮传:「先主与亮情好日密,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妄自菲薄

【出处】诸葛亮?出师表:「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意,以塞忠谏之路也。」

孑然一生

【出处】三国志吴志陆瑁传:「孑然无所凭赖。」

对酒当歌

【出处】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屈指可数

【出处】三国志魏志张合传:「屈指计亮粮,不至十日。」

周郎顾曲

【出处】三国志吴志周瑜传:「瑜少精意于音乐,虽三爵之后,其有阙误,瑜必知之,知之必顾。顾时人谣曰:『曲有误,周郎顾。』」

呼风唤雨

【出处】三国演义第一回:「角得此书,晓夜攻习,能呼风唤雨。」

品头论足

【出处】三国志魏志何晏传注:「晏方用事,自以为一时才俊,常为名士品目。」

回肠荡气

【出处】魏文帝大墙上蒿行:「感心动耳,荡气回肠。」

品评历史演义,感受三国风云——《三国演义》读后感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提起这首词,人们都会想到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全名是《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明代文学家罗贯中编著而成的。由题目可知,这部小说是依据《三国志》写的,但是不向正史那样庄重,而是古代的白话文小说。与《三国志》相比,《三国演义》变得艺术性更强了。下面,我就从几个方面来点评一下这部66万字的名著。

一、真实与虚构

演义与正史的最大区别就是,演义不是全部真实的,演义是小说。人人都说《三国演义》是七分史实,三分虚构,的确是这样。但是虚构,使用艺术的手法进行虚构,而不是随便那段史实就可以拿来虚构的。比如,关公温酒斩华雄,史书上并没有写这件事。又如,关于单刀赴会见鲁肃,史书上写的是鲁肃单刀赴会见关羽。类似的例子当然是数不胜数。读过之后,稍做分析,可知这些虚构的情节,大部分是为小说描述的一个个人物作铺垫的。因为,如果仅仅是象正史中所说的塑造真实的人物,有些人物就和作者的政治思想观相违背了。而且,作者在虚构的同时,还注意到了情节的合理性、连贯性,而不是生硬的去虚构,这也就是为什么读过之后,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总之,作者在这方面的写作是相当成功的,而且这些情节也表现了作者的一部分主观愿望。

二、神化与丑化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并不完全是真实人物,而是正史经过加工后的人物,这其中就有被神化的人物和被丑化的人物。

被神化的人物的典型代表就是诸葛亮和关羽了。诸葛亮被神化的地方是“未卜先知”,关羽被神化的地方则是“忠”“义”。下面,我想简单比较一下作者为什么着重的神化这两个人。

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朱熹,认为三国之中蜀汉是正统。而朱熹以前的观点,从陈寿开始大部分都是以曹魏为正统。自朱熹之后,君王、大臣、百姓也开始接受朱熹的观点,原因就是这种观点是符合儒家思想,并能被统治阶级所接受的。罗贯中也是同意朱熹的观点的。所以他神化的人物大多是忠于“汉室”的。这其中,作者又把诸葛亮写成了“智”的化身,把关羽写成了“忠”“义”的化身。这也就是为什么受《三国演义》的影响,道光年间的统治者曾给关羽长达三十余字的谥号了。

至于丑化,基本是对神化而言的。比如周瑜,历史上是英雄早逝,《三国演义》却把他描述成了一个忌贤妒能的人。丑化大部分都是为神化作映衬的。

三、人物与线索

《三国演义》的一大成功便是成功地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比如: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义胆忠肝的关羽、粗中有细的张飞、忠厚老实的刘备、勇谋兼备的赵云、狡诈多疑的曹操、忌贤妒能的周瑜、恃才狂傲的祢衡等等。而作者正是用对细节的刻画,来体现人物鲜明的特点。如,写张飞,第七十回中,作者对张飞使了一个小心眼智败张郃的战例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刻画与描写,与此同时又加入了一段诸葛亮与刘备的对话,更显出了诸葛亮的智谋高超。

《三国演义》能够把繁多的人物以及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处理的恰到好处,就是因为作者在用笔上不仅有实写、虚写、详写、略写、插叙、倒叙,还有作者采用了沿线索来记叙的文学手法。《三国演义》的主线索就是蜀汉政权的建立以及灭亡直至三分归晋的过程,其中有穿插有支线索。如,赤壁之战时期,作者是从刘备、孙权、曹操三条线索来展开叙述的。而这三条线索有互有联系,不会在一个章节之中只叙述一条或两条线索,这样交织进行,就会让读者感到很连贯,而不是只读一条线索的冗长与乏味。

四、封建与王道

《三国演义》中表现的一个政治思想观就是倡导典型的儒家思想——王道与仁政。《三国演义》中的一大部分虚构故事情节都是为了表现这种思想。正是如此,作者才大胆的在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忠”“义”的艺术形象。

首先是诸葛亮。《三国演义》中描写的诸葛亮,是“忠贞”和“智慧”的化身,特别是作者对诸葛亮的“智慧”,更是用尽笔力,大肆渲染。

诸葛亮在当时的地主阶级统治集团中,是一个看问题比较敏锐、处事比较有胆识谋略、能随机应变的人。然而,他之所以具有这些优势,就是因为它重视实践。如,在曹操攻占荆州,领兵南下时,诸葛亮曾向孙权分析当时形势,预计到曹操必败,正是因为诸葛亮在战争之前就已经对敌我双方的优势和弱点作了比较的缘故。又如,诸葛亮敢于使“空城计”,就是因为他对敌我将领的情况作了分析,料知司马懿了解自己“生平谨慎,必不弄险”,从而利用司马懿对自己长期形成的认识,采用了十分“弄险”的疑兵之计,解除了危机。然而,在更多的章节中,作者却把诸葛亮写成了“先知先觉”的人物。如,诸葛亮的几次“夜观天相”,几次“锦囊妙计”。而在“七星坛祭风”,更是荒诞不经的描写。类似的问题,还可以在“巧布八阵图”“班师祭泸水”“五丈原禳星”“定军山显圣”自己找

论足智多谋,司马懿和诸葛亮谁更厉害?这不是明摆着的事情吗?三国演义里面诸葛亮明知道自己要辅佐的刘备结局是如何,还是出山了。因为他知道这是自己唯一的一次机会。这是未卜先知啊!

要说司马懿和诸葛亮谁厉害,我们要综合起来评估。诸葛亮的老婆是谁啊?当时三国是男人的天下,女人没有地位,是男人的附属品。像当时的貂蝉之辈,是以美色闻名遐迩。而一众男人中唯有有一个女子脱颖而出,凭的不是容貌,那就是诸葛亮的媳妇黄月英。诸葛亮不仅仅是一个军事家,一个政治局,他还是一个工程师,一个算命大师。诸葛亮的机关数还有奇门遁甲那都是受黄月英的影响啊,这木牛流马也是人家黄月英的主意,诸葛亮才设计出来的。

说到这木牛流马到底有多厉害呢?在现代有一个工程师利用风动能和工程机械的原理,制作了一个类似的兽,可是这个所谓的兽,要在海边有风的地方,它才会走,而且还没什么卵用,也就走走好看。这木牛流马是代替人干活的,而且还不需要汽油,烧煤。很厉害吧?说司马懿和诸葛亮,为什么扯到木牛流马上呢?那是为了通过诸葛亮的一个小小发明来证明诸葛亮家里不仅仅是诸葛亮厉害,这是一家人都厉害。在想想培养出黄月英的诸葛亮的老丈人,这都是个顶个的能人啊。

那么司马懿呢?空城计?不行,没破。一个都死了的诸葛亮,都能出来吓唬人,更何况是活着的诸葛亮呢?所以说司马懿和诸葛亮比,还是要逊色一些的。司马懿有什么?三国演义里没写,司马懿也就是军事上还行,其他的,还是诸葛亮厉害!


联系我们

Q Q: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微信